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明朝死灰復燃,那麼明史中的袁崇煥炮製出來的形象就是“漢奸”。為帝王將相修史的明史也不難炮製出這樣一個史實:袁崇煥的通敵賣國,阻撓抗清,從而進入秦檜、賈似道之類的“謬醜”行列,落得千古罵名。

那麼,袁崇煥是怎麼賺得個“漢奸”的罵名的?這得從他拱衛京師談起:

一、千里馳援保北京

袁崇煥鎮守寧遠後,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都啃不下這性格剛烈的 “袁蠻子”,努爾哈赤甚至抱憾而死。清軍入關,首要任務就得啃掉這蠻子。

崇禎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極採取迂迴手段入侵大明江山,率領滿兵10餘萬,以蒙古兵為前導,繞開袁崇煥,從喜峰口竄入長城,攻陷遵化。

這些地方本屬薊遼總督劉策管轄,本與袁崇煥無關,但是由於“抱心太熱”,一心想“精忠報國”,於二十八日聞警,即與祖大壽、何可綱率兵入援,沿路經過撫寧、永平(都在河北東北)等地,逐路置防,逐城設守,計劃截斷滿軍的歸路。袁崇煥率部到達薊州,與滿軍交鋒,滿軍沒有料到會在這裡遭遇,大驚,於半夜越過薊州向通州退兵,渡北運河,直逼北京城。

因為是袁崇煥逐路置防、逐城設守,逼得滿軍直接進攻北京城。身家性命都在北京的帝王將相、尋常百姓都一致認為:戰禍是由袁崇煥“堵截”引來的。正是如此,當崇禎皇帝要殺袁崇煥時,京城的老百姓積極響應,恨不得千刀萬剮“食其肉寢其皮”,方解心頭之恨。

袁軍和滿軍對壘北京城下,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中國的歷史往往由於出現戲劇性的一幕,帶來民族悲劇。按袁崇煥的意思,全部兵力撤進北京城,依靠大炮的優勢等待寧遠的步兵主力回師,來個裡外夾擊,與皇太極決戰。但是,此時崇禎已對袁崇煥疑忌太深,拒絕袁崇煥帶兵進入北京城。同時,北京的老百姓也稱袁崇煥的部隊是漢奸軍。站在北京城頭上的民眾戴著“愛國主義”的眼鏡,一下子就看到了“漢奸”,而不是千里馳援、威震邊關的袁督師。

北京保衛戰開始了,戰鬥場面極其悲壯。大明與大清第一次近距離對決竟成了袁崇煥以九千士兵與皇太極十多萬大軍在廣渠門外的對陣。袁崇煥身先士卒,親披甲冑,臨陣督戰,受到感奮的戰士們無不以一當十,奮力殺敵。這場血戰,最終袁軍僥倖獲勝,清軍勁旅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三部都被擊潰。

皇太極深知雖然袁崇煥兵少,明軍又不善野戰,但是各地勤王的軍隊將陸續趕來,此次征戰傾全國之力,後防空虛,如果冒昧行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引來滅頂之災而永劫不復。熟讀《三國演義》的一代雄主皇太極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不敢枉戰,採取避其鋒芒,退後十餘里。

於是,北京保衛戰陷入了膠著狀態。滿軍退後這該是件好事,可以為大明與清軍的對決爭取更多時間,透過精心佈局,最後傾兵對決,大明勝算將更多。

持久對抗,勢必對明朝有利。果不出皇太極所料,袁崇煥開始發揮他獨有的帥才能力,調兵遣將,進行戰略戰術佈置,讓各處奔赴京城勤王的部隊到京城各處待命,以發揮統一佈署、聯合作戰的優勢。明軍戰鬥力不強,但是有像袁崇煥這樣的統帥指揮佈局,揚長避短,完全可以對滿軍實現有效的包圍,最後集而殲之,讓皇太極陷入滅頂之災。

戰爭進入膠著狀態後,考驗往往不是兵力而是心力。但正是這“退”造成崇禎皇帝和京城軍民的錯覺,認為清軍足以對付,甚至認為是袁崇煥引來“脅和”的。崇禎皇帝血液裡的劣根性開始暴露,他狂躁不安,甚至聲嘶力竭。如果這位年輕的皇帝知道這場戰爭的意義,那麼大明的歷史就會改寫,他也不至於淪落到自縊於煤山,成為亡國之君。

崇禎皇帝的心已被猜忌所充塞,根本沒有想到袁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