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曾稱:河東吾股肱郡。把河東看成其政權的安危所生活經驗,這固然和河東物產豐富、地肥土沃、表裡河山有關係,但解池巨大的鹽利則是他們器重河東的首要原因。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總是不斷地更替徵稅和專賣兩種制度。這個時期,解池的收入,據《魏書》記載,北“鹽池天資賄貨,……一年之中,準絹而言,猶不應減三十萬匹,蒲坂一陷,沒失鹽池,三軍口命濟贍理絕天助,大魏茲計不爽。”可見在當時條件下,鹽池地位的重要,關係國需軍需。隋初,先施行鹽禁政策,在開元三年(583年),開始開放政策不徵稅,這目的是給長期戰亂的百姓一個喘息的機會,在此期間,都水監姚矍主持修復了建於北魏的永豐渠保證鹽池免遭洪水侵害,它是河東第一個工開鑿的巨大的水利工程,扣人名其渠為姚矍渠。唐柳宗元系解州人,他在《晉問》中曾說:“鹽,晉寶之大也。”他還在文中描寫了當時的食鹽生產方法。即墾畦澆曬法,這種方法是運用人工,墾地為畦,將水灌入畦中,利用日光、風力蒸發曬制,改變了天然結晶方法,這是解鹽生產方式的巨大突破。一墾地為畦,人工曬鹽,改變了過去依靠自然的狀況;二製鹽過程,開始用滷搭配淡水,提高鹽的質量;三加快了成鹽速度,提高了產量,此時的食鹽生產居於世界先進水平,由此看來,在當時解池之利首屈一指。
運城本是一鎮,春秋時名為鹽氏,漢時稱司鹽城,元代為潞村,在此以前管理解池的機構大都設於解州,隨著鹽業的發展,元太宗時,開始設鹽運司於潞村,自此,鹽務機構都設於運城,潞鹽始有其名,元末,鹽運使那海德俊,再遷其機構至聖惠鎮,並築城以負保障,名曰運城,從此,運城才開始商賈雲集,併成為世界上唯一的一座鹽務專城,運城現在比解州、安邑、蒲州這些古城能夠後來者居上,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居於鹽池的中心位置,由此可見,沒有解池便沒有現在的運城。
解池,以其寶貴的資源滋潤著河東大地、更孕育了現代名城——運城。 。 想看書來
人間仙境堆雲洞
從運城市區沿著大運路行駛到夏縣水頭鎮,然後再向西行駛3公里的路程,就會來到上牛村,素有“小布達拉宮”美譽的道觀堆雲洞就座落在裡。
夏縣堆雲洞是一座建於土崗之上的城堡式的道觀,因為雨後崗上積雲繚繞,洞門雲封,因此得名為堆雲洞。始建於元代的堆雲洞是道教中全真教龍門派的重要傳道場所,到堆雲洞最值得探訪的是巧妙的佈局、錯落有致的亭臺樓閣以及景緻秀麗的迷人風光。
一
堆雲洞始建於元代,清朝的康熙至乾隆年間是它的鼎盛時期,1922年革命先驅嘉康傑在這裡創辦了平民中學,1928年*河東特委在這裡成立,並且 在這一帶秘密活動了長達10年之久,所以說堆雲洞不僅是道家眼中的人間仙境,更是晉南革命的搖籃。
元朝末年的一天,一位道士雲遊到夏縣上牛村的洞溝,時值雨後放晴,只見土崗巍巍高聳挺拔,左澗右澗環繞土崗,天成二龍戲珠。再看它前有朱雀翔舞,後有玄武垂首,左有青龍蜿蜒,右有*俯臥,四方四神各就其位,頭頂白雲如蓋,道士見此仙境不禁拍手叫絕。很快就有人在這裡設壇修道,斗轉星移,一座集江南園林的靈巧與北方建築的大度為一體,充分展示道家思想精髓的道觀便呈現在世人面前。
堆雲洞大小120間廳堂殿閣依崗而建,12座院落層疊相築,房上有房,院中尋院,洞裡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