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故也動搖不了她的決心,她說得好,如果老人家不准她隨向前往,她自己也要去的。
林世銘無法勉強她,但他心中確是五內如焚。姑娘的爺爺終南隱叟是他的救命恩人,恩比天高,他怎能讓她前往沅州間虎穴龍潭?可是他無法阻止她同行,要讓她獨自前往,情形更為可慮,所以他雖然奔向沅州,卻一再設法拖延,希望耽擱些日子,以便拖到只剩下了入川的時間,便不再到沅州冒險了。
一老一少僕僕風塵,並不急於趕路,姑娘雖然有點醒悟老人家別有用心,而且用心良苦,但也不便催促,僅不時走得快些而已。
沅州,本朝建國初年,建了府治,可是因為處於崇山峻嶺之中,人煙稀少,苗人生息其間,出產不多,便在洪武九年四月撤府降為州治,歸辰州府管轄。沅州本身夠可憐,轄下只有兩個縣,一是州東南的黔陽,一是北面的麻陽,以麻陽來說,邊境與四川貴州交界並鄰,也和保靖司接近,境內苗人共有七十四寨之多,地方官真夠頭痛,乃是最不易治理的麻煩所在。
苗人並不難統治。難在有些為非作歹的漢人.經常唆使苗人惹是生非,攪得雞犬不寧。
從沅州向西行,約百餘里是與貴州交界的晁州巡檢司。不要被這個“州”字所騙,那是一座大鎮而已,位當入黔要衝,屬沅州管轄,約有一兩百戶人家,位於沅江河谷的上源。沅江從此開始,往上走入黔的一段叫做清水江。
出沅州往晁州巡檢司的官道,可通車馬,官道進入河谷,迤邐上行,道路不太平靖,經常有嘯聚山林的綠林巨寇出沒,也不時可發現流竄獵食的苗人。
西出三十餘里,河谷口上有一座相當富裕的農莊小村,前覽河谷口的,片田疇,後枕連綿起伏的無盡山林,清澈的沅江,飛珠濺玉從河谷中衝下,到這兒水勢一緩;三五片帆影點綴在美麗的江面上,映著林木森森的青山,頗能詩意。
小村面向東,村北不遠便是沅江江岸,官道從村與江之間透過,村中有一條小路銜接著官道通抵江邊一座碼頭,碼頭是木造的支架,繫了三五條小船。碼頭兩側,泊了一兩排木排和竹排,夏間水漲,是放排的好日子,放下洞庭可以賣得好價錢。
由碼頭上的竹排看來,這小山村定然有財主。不錯,財主只有一個,就是李員外李大善人。
李大員外是這地方的晉紳,擁有三百餘畝肥田和十餘座山頭的杉木林,富甲一方,在沅州大名鼎鼎,修橋補路,造福桑梓,誰不知李大善人是有錢有勢的大善人?
李員外的宅第在村北,正在通官道的小徑右側。據說,李府是二十年前從沅州遷至鄉下的,在這兒落籍,買了原來村中富豪李三爺的全部財產,成了本村的一份子,至於李三爺全家的去向至今成了謎;村人確是看到了李三爺全家三十五日乘了十部大車走的,一走便音訊全無,去如黃鶴,二十年不與村中通音訊,村人只知他們是到洞庭納福去了。
在湖廣南部,一個遠離城廂的村莊,罕有兩姓的人,一村便是一個家族小集團,祖宗只有一個,祠堂中的祖先,也就是村人的祖先,男娃兒出生滿月,得奉敬祠堂穀子一斗,按輩份排名,名字便上了族譜,各房子孫絕不會亂,假如短命夭折,僅在譜上加註,而不除名。女娃兒出生卻沒有這般幸運、族譜上不會找得到她們的名字,女生外姓嘛,所以宗祠裡面那些祖宗各代的牌位,以及以棉紙泡桐油製成的族譜,用車拉也得裝上十車八車,一個源遠流長曆史悠久的祠堂,搬起家來真夠麻煩的。
李大員外遷來時,硬說是本村三百年前分出的直系子孫,對家譜前後十六輩的祖宗重要名人說起來如數家珍,一絲不爽,頭頭是道,不折不扣的“傳”字輩子孫,他叫“傳孝”。
這座村就叫李家村,村人誰能記起三百年前的事,三百年,太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