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樣一個軍事強國,英法等協約國方面又怎敢去與其對抗?
雖然肉比較疼,但好在最終的結果並不是最壞的,損失的確不小,但只要中國人能夠履行約定,保持中立,那麼他們所付出的一切也都是值得的。畢竟本土都快沒了,這個時候他們哪還有心思再去管亞洲?
但是英法兩國也並不甘心就此退出亞洲,在與王士珍的會晤中,英國大使薩道義和法國大使鮑渥提出了兩個條件,第一個是兩國會在兩年內完全撤離亞洲區域,香港可以作為第一個移交的地區,時間可以定在三個月後,屆時雙方將舉行移交儀式。而英國人給出的理由是,為了不引起社會的動盪,可以使英國穩定的撤出,中國不受影響的進入。
但是這一提議卻被王士珍給否定了,他豈能看不出英法兩國的意圖?
一旦中國同意了他們的條件,那也就是等於給了他們兩年的時間去搜刮殖民地的一切,而這個時候,他們的搜刮往往會比以前更加勐烈,甚至不顧引起民憤,而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給當地人留下一個很不好的印象,從而讓他們對即將到來的中國人產生厭惡感,在亞洲地區給中國人制造更多的麻煩。
其實英法兩國這麼做的真實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搜刮資源,二是拖延時間。他們也擔心中國人拿了亞洲之後就毀約,到時候他們直接出兵歐洲該怎麼辦?與其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中國人身上,倒不如臨走之前給中國人制造更多的麻煩,讓他們短期內沒有精力去顧及其他的地方。
王士珍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想也不想的就直接拒絕了這一條件,而是給出了一個明確的時間點,三個月,三個月內,協約國方面要全部撤離亞洲,而中國方面也會算好時間,在三個月後同時接收整個亞洲。
眼看著王士珍的態度堅決,薩道義和鮑渥暫時終止了這個問題的談判,轉而將話題轉到了第二個條件上面。
中國人需要向協約國方面提供二十個裝甲師的全套裝備,而這裡的全套,指的是與中華帝國裝甲師相同編制,相同人數的裝備,從步兵到裝甲兵,中華帝國裝甲師有的,他們都要有。
其實這也是他們做著最後的掙扎,美國那邊的裝備暫時還用不上,因為還沒有研究出合適的裝甲車輛,但是中國人這裡卻有現成的,加上德國人近期的強勢反撲,這也讓協約國方面對於裝甲部隊更是垂簾不已。
如果他們能夠得到二十個裝甲師的全套裝備,那麼在歐洲戰場上,在裝甲力量方面將會不弱於德國,那麼協約國方面也就有能力去鉗制住德國人的攻勢,甚至是發起反攻也是有可能的。
不過這一提議依舊被王士珍給拒絕了,二十個裝甲師的全套裝備,也真虧了英國人敢想?一個裝甲師擁有三百多臺坦克,二十個裝甲師光是坦克就有六千多臺,而且配套的偵察車也就上千臺,卡車更是數以十萬計,這種鬼條件也只有鬼才會毫不猶豫的答應。
而這個時候,薩道義便拿出了第一個條件作為交換,如果中國人同意在一年內給他們二十個裝甲師的裝備的話,那麼英國人將會同意在三個月內全部撤離亞洲。
這個條件顯然是讓王士珍有些心動,倒不是他沒把握讓英國人三個月內撤離,說白了,這還是戰略所需,目前德國人在歐洲戰場表現的過於強勢,這不利於中華帝國的戰略部署,而先前王士珍也答應了英國人要給他們一批裝備作為援助的。
但是二十個裝甲師顯然是不可能的,最終,在雙方的撕扯之下,經過長達兩個小時的激烈爭討之後,終於是達成了一致,協約國方面在三個月內全面的撤離亞洲,並且在撤離之前,不準對現有殖民地進行任何性質的破壞,而作為交換,中國方面將會為協約國提供七個裝甲師的整套裝備,並移交坦克的全部技術引數。
而英國人要的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