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3部分

已,因小吏之罪而責太子,這就相當不近人情啦。

根據桓範的分析,正是因為馬伯庸犯罪使得曹操西征未竟全功,所以老頭子氣得半死,而偏偏那傢伙又在事發後上吊自殺了,無可顯戮,故此才把邪氣都撒在了曹丕頭上。而且他問是勳:“天子之觀太子,若何?”皇帝真的很寶愛這位太子嗎?貌似不大象啊……

英雄父親總是容易對兒子求全責備,尤其兒子足夠多的話,往往會覺得哪個都不成器,很難真正說到“滿意”二字。是勳前一世讀史,就覺得曹操並不喜歡曹丕,為什麼呢?當曹昂戰死,丁夫人離異、卞夫人總攝內事後,曹丕就是真真正正、名正言順的嫡長子啦,以他為嗣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根本不需要過腦子。再說這兒子就才能、秉賦上也挺不錯啊,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就算比不上老子,總比別人家兒子強。可是偏偏曹操拖了好多年,明明211年就已經任命曹丕做五官中郎將,為宰相之副了,212年曹操得爵魏公,建立魏國,216年進位魏王,偏偏217年才正式立曹丕為魏王世子——當然具體的年份是勳並記不清。

由此可見,曹操並不認為曹丕是最合適的繼承人,要一直等到他寄予厚望的曹植原形畢露,感覺實在不靠譜,被迫放棄,才終於允許曹丕上位。究其根由,或許只是簡單的父子二人相性不合吧。

當然,或許還存在著另外一種可能性,即曹操注意到曹丕身邊圍繞著太多世家大族,生怕威脅到自家政權和寒門軍功貴族的利益,才一直猶豫要不要放棄曹丕。當然啦,此乃以後事倒推前者也,身在局中,曹操有沒有那麼明確的階層覺悟,還在未知之數。

總而言之,在原本的歷史上曹操貌似就不大喜歡曹丕,這條時間線上那就更加糟糕:一是曹昂尚在,二是曹植的不靠譜尚未完全暴露,三是……還有一個曹衝哪!在原本歷史上,曹衝夭折後,曹丕去勸慰曹操,曹操就明確說了:“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後來曹丕自己也說:“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在這條時間線上,曹衝得以安然成年,且他雖然曾經設謀陷害曹昂,曹操也並無嚴責,只是與諸王一般,把他趕去封地而已——可見寵信並未完全衰退。

所以曹丕這個太子之位得來僥倖,根基並不牢固,這也正是他急著要培植黨羽的緣由所在——只可惜把事情徹底給搞砸了。

當然這一切,都不必要向桓範透露,是勳只是說:“諸王並得聖寵,故群臣諫使之國也。”

桓元則點點頭,壓低聲音對是勳說,我總覺得此事有一幕後黑手,想要藉機打擊太子的威信,敗壞太子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大膽揣測,必諸王之一也——大致可以排除掉曹昂,其他三個卻都跑不了。但是僅僅靠這件事,並不足以扳倒太子,等到事態平息以後,時間也能洗掉太子身上各種汙點。所以對方一定還有後手,將在短時間內陸續發動——除非這幕後黑手是任城王曹彰,死人當然做不出什麼事來啦。

只是——“民間皆傳,任城王乃為毒殺,有諸?”(未完待續。)

第五章、府中密議

桓元則號為“智囊”,當然不可能整日枯坐書齋,便能“書生不出門,而知天下事”。其實他這類人主要的過人之處固然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此長必須建立在能夠廣泛地蒐集情報,敏銳地發現其中癥結的基礎上。即以當日才入洛陽時論,廉昭光問了一句前面為什麼那麼多人,桓範卻一定要問清楚,殺的都是些什麼人,因何罪過而被刑,完了還打算扯著廉昭擠進人群去瞧瞧熱鬧。

所以他雖然遠離朝局,對於民間各種傳言卻並不陌生——再加上家鄉龍亢也是中州要地,又瀕臨東都譙城,並不算什麼鄉下地方——由此才能靠一些直覺和分析,得到是勳青睞。

所以如今他問:“民間皆傳,任城王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