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細察端倪,確實還能瞧出一絲當日的筆跡——看起來,是伯明長年窩在家裡讀書,也並沒有徹底地混日子嘛。
再瞧行文,通順曉暢,結構謹嚴,文意則精深綿密,切中時弊——這就肯定不是是著本人的能力了,是不是是寬預先作得了,讓他去考場現默寫一遍的呢?
文章若是寫得不行還則罷了,既然寫得不錯,是勳就乾脆撂下了,還是交給別人去批吧,以避嫌疑。且說判明經卷前後花費了整整九天的時間,三百多份考卷除十來份實在答非所問,或者汙了卷的,餘者皆給評定。當然啦,不是百分制,而也按照中正制的定規,分為九品——那本是當時常見的等級制度,並非陳長文的新發明。
最後是勳複審一遍,又調整了其中二十多份的等級——對於那些華而不實,或者屁股太明顯坐在世家一方的,全都下調,對於那些文拙而義深的,則提高一兩等。審著審著,便瞧見是著那份卷子了,初審人乃是陳群的門客段瑕,給了個“上下”的高分兒——嗯,這文章值得此價。但是勳還是特意給壓了兩級,改成了“中中”——這真要給是著高分,把他分配到比較好的崗位去,那不是為國舉愚嗎?將來那貨出了事兒也丟自己的臉啊!
評分完畢後,並不似後世科舉那般,當場張榜公佈,而是全都交給選部備案。並且選部再取出五郡中正的品評等級,新增在考試成績之上——簡而言之,中正評為上品的,則加二等,評為中品的加一等,評為下品的等同於投刺自薦者,就這樣定出了最後的等級和名次。
比如是著,他的中正品評為中中,明經考試成績亦為中中,因而最終成績便是中上。
成績中下之下的,全部黜落,得上、**五級評價的(仍然不給任何人上上),選部將其檔案再移交給吏部,由陳群率領吏部班子分配職司——非獨明經,其它各科的考評流程也大抵如是。
這開天闢地第一次科舉考試,參考者近六百人,最終透過的超過半數,三百有奇。跟原本後世科舉制大行之時不同,一是主要看成績,並無硬性的錄取者數量限制——反正陳群那兒空的坑兒還多得是呢,而且就算填足了,也可以掛“茂才”頭銜,作為魏官預備隊。二是這年月讀書人數量較少,相對的質量也精,沒有後世那麼多濫竽充數之輩。
至於是著,最後被分配到秘書監為吏——劉放看上他那筆好字了。(未完待續。。)
ps: 老朋友段瑕想要加入,乾脆就讓他當陳群的門客好了,將來世、庶大亂鬥,或許還有機會出場一面然後再死啊,哈哈哈哈~~
第十二章、江上肅清
曹家最初的文吏系統,那就是一個原始的草臺班子,即便奉天子都許之後,曹操出任司空,進而為丞相,開府設官,甚而分曹視事,那部門規劃、等級制度,仍然相當粗疏。簡而言之,司空府、丞相府諸僚全都是曹操一個人的參謀,辦公依靠臨時“差遣”,而非依其具體官位、職司。
但當建號立國以後,是勳為之設計了完整的國家制度、官僚體系,結構便要先進和謹嚴得多啦,甚至邁越了還在許都的大漢朝廷。在這種背景下,是勳、荀攸等人各司其職,任宰相之重,便不可能再輕易離京,跟隨曹操去南征北戰了。所以這回曹操討伐江東,三臺長官、次官,便一個都沒有帶,三監之任,也僅僅帶在身邊一個楊修。
即便如此,曹操身邊的智謀之士仍有賈詡、程昱、諸葛亮等等,是勳對此還是比較放心的,完全不必要自己再親自上陣。並不是說,只要有賈文和他們跟著,曹操就必然能夠打勝仗,只是倘無此輩,或許他是宏輔還敢濫竽充數一把,既有此輩,該贏的仗也多他不多,該輸的仗他照樣幫不上忙,去也白去啊。
身為中書令,是勳雖然慣常大撒把,庶務皆委佐官處置,但曹操還在安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