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只有兩國:大清和荷蘭。儘管清初海禁,但是一直仍有官商前往長崎進行貿易以換取銀銅。但事實上在當時日本有另一條出口白銀的貿易路線一直持續在開放著。這條貿易路線就是以日本西北的對馬島為,經朝鮮抵達大清的京師順天府。
17世紀30年代,日本鎖國政策一出臺就使得所有從事海外貿易的日本人遭到了沉重打擊,但是這卻使得對馬島上的宗氏的作用變得異常重要起來。幕府當時頒發鎖國令其實主要有兩個作用:第一驅逐天主教勢力;第二則是明確日本脫離以中國為中心的秩序圈的決心。在明朝時期,日本名義上一直是明的屬國。大清建立之後,日本雖然允許清朝商人在長崎進行私營貿易,但是卻拒絕與清朝官方建立任何外交關係。但自1609年已酉條約簽訂之後,日本和朝鮮卻一直保持著平等的外交關係。
或者這麼說,日本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清朝商品但又不希望和清朝保持太過密切的關係,以避免涉入大清(中國)秩序圈。所以朝鮮實際上就成了中日貿易的一箇中轉商。而朝鮮樂得其成。也正因為如此,朝鮮是所有大清的屬國中最熱衷於進貢的國家,它不但每年必貢,風雨無阻,而且一年兩貢。每次朝貢之時,朝貢團實際上就是一個攜帶大量私貨的龐大的貿易團。而清朝方面其實也並不是完全不知曉。只不過此時的康熙更多的考慮的是政治上的穩定,而且皇太極時期清朝掠奪朝鮮太狠了,朝鮮太過貧困也不利於清朝北疆的穩定,因此基本上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朝鮮大發其財的同時,這條貿易路線的存在也為對馬藩的宗氏一族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也正因為如此,此時在對馬藩當政的第三代藩主宗義真統治的三十五年被歷史上稱為對馬藩歷史上的黃金期…
當然,這些諮詢有些胤禟清楚,有些卻並不太清楚。不過,有一點他還是知道的,如果能夠搭上對馬島這條線,那以後就可以躺著數錢了。
但是有些情況因為胤禟的周圍沒有人去過對馬,雖然也找到了幾個朝鮮人進行了解,但也都對對馬島和朝鮮之間的貿易情況語焉不詳。而此時又時間緊迫,因此胤禟直接就派人前往對馬島去宗義真談判。因為事關秘密,胤禟挑過來選過去,最後派出了他身邊最信任的兩個人,準確地說是兩個太監李福和小安子。
而對馬島和朝鮮方面貿易的實際過程是對馬島上的商人雖然不象在長崎的日本商人那樣不能離開日本,但他們也只可以搭乘由宗氏管理的船隻前往朝鮮半島南端的釜山倭館進行交易。但對馬的所有貿易船舶都必須由宗氏發放通行證,由於受1609年已酉條約的限制,每年對馬島只能派遣20艘商船到朝鮮。只不過如今在朝鮮官方的默許下,對馬藩實際上每年准許赴朝商船數量都是數倍於此。而且還常常派遣一些無證的小船美其名曰執行“特殊任務”或者“送信至倭館”等等藉口,頻繁往返與釜山和對馬之間。
如果事先胤禟知道了對馬島和朝鮮的貿易實情,說不定會直接打退堂鼓。因為事情很明顯,雖然對馬宗氏和朝鮮雙方都很看重他們之間的貿易,但是對馬島卻不允許朝鮮商人前往對馬島,貿易只能在釜山完成。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他想象的貿易就根本無法進行。除非朝鮮一方同意他前往釜山。但實際上這根本不可能,朝鮮人也不傻,這麼大一塊肉怎麼可能分給他一部份?而且一個不好,說不定朝鮮人會把這事直接捅到康熙那裡。依康熙的脾氣,就算不責罵他,也肯定會禁止他前往釜山。理由不用想也在知道:堂堂皇子怎麼能夠去和屬國搶利?而且康熙現在對他經商的事情暫時還是保持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但不用想也知道心理肯定是持反對意見的。只不過,大概現在對胤禟有些內疚,所以放任不理。但如果真的朝鮮方面上告,那多半他連做生意的權利也會被禁止。
但這世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