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美國將相關資料轉交給了越南政府,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幫助該國政府清理戰爭遺留下來的地雷——美軍曾埋設了數百萬顆地雷,而且參謀長聯席會議資料庫標有幾乎每顆地雷的具體位置。確實,該名單包括戰爭中投放的所有爆炸物的位置和型別——普通航空炸彈、集束炸彈、化學武器、火箭彈、導彈、射彈、軍火、地雷及照明彈,河內的越南國家軍事博物館藏有各式各樣的這些軍火裝置。
在10年戰爭期間,在越南全國範圍內每平方英里投放的炸彈、導彈和火箭彈平均為枚。這相當於炸燬整個曼哈頓島所需的彈藥量——僅平方英里,有近2 000枚炸彈,每枚炸彈攜帶上百磅炸藥。設想一下,紐約中央公園被無數20英尺的彈坑“裝扮”得像坑窪不平的月球表面,到處都是金屬炸彈碎片,你就能想象得到戰後越南的大致情形。
但這種大致情況也可能具有欺騙性,因為某些區域遭受的打擊力度強於其他地區。約70%的爆炸物被投放到全國584個政府行政區中10%的區域。最猛烈的轟炸出現在廣治省,該省位於北緯17度的國家中部,以北緯17度為界,當時的越南南北分裂。廣治省的一些地區遭到了強度超過每平方英里1 200枚炸彈的連續打擊(相當於在曼哈頓投下了超過27 000枚炸彈),數以萬噸計的炸藥被投放到這些地區。轟炸行動過後,與日本廣島市相比,越南廣治省殘存的建築物更少,而到戰爭快要結束時,3 500座村莊中僅有11座未遭高能炸彈襲擊。由於分界線附近炮火紛飛,廣治省從北到南的廣闊區域遭到了嚴重破壞。
越南北部沿海城市以及河內某些地區也遭遇猛烈空襲,南部西貢市附近與柬埔寨接壤處同樣如此。後一區域是越南北部的人和越共遊擊隊員從穿越寮國和柬埔寨的“胡志明小道”重返越南南部發起攻擊的路徑。美國約翰遜政府時期,越南北部主要城市人口聚集地免遭轟炸,而後來的尼克松總統及其將領則將攻擊目標進一步擴大,包括越南在1972年“聖誕節轟炸”中遭襲擊的平民居住區。
正如所體會到的那般恐懼,找出遭到沉重打擊的特定區域,對於弄清楚不同轟炸強度的影響至關重要。這使得我們能將遭密集轟炸地區與遭到相對較輕襲擊地區的戰後經濟發展情況進行比較,如果每個地區都遭遇像廣治省那樣的破壞就無法進行比較了。
轟炸如何影響了越南經濟?1975年對美戰爭結束後的幾年裡,越南政府並未收集任何系統的經濟資料,因此很難確切地指出廣治省和越南其他地區從戰爭中恢復的速度。但規範的人口普查和家庭資料統計工作(測量家庭收入和支出等指標)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才開始,因此與同事傑勒德·羅蘭(Gerard Roland)一道,我們能夠勾畫出經歷了20多年的戰後重建,越南取得了何種經濟成就。
被炮火夷平的地區得以重建。戰爭的破壞程度幾乎與1999年生活在貧困中的越南人毫無干係。因此,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廣島和長崎,在戰爭中遭轟炸摧毀的越南城市在戰後僅用25年的時間就趕上了他們的鄰居。這一經濟趕超現象既是遭猛烈轟炸的地區人口密度恢復的原因,也可視為其影響的結果。重返家園的難民在重建中發揮了作用,而且隨著經濟復甦,甚至更多的人被當地的經濟擴張所吸引而來到這裡。然而,除透過個人自願選擇移居外,一些規模較大的戰後人口流動也是由越南獲勝的共產黨政府利用激勵機制或脅迫手段精心策劃的。
總體上,越南實現了戰後經濟繁榮並透過一系列經濟狀況進展的指標展示了其獲得的巨大收益。戰前(20世紀60年代初期)越南的學校相對較少,而且除該國少數幾個城市之外,家中有電力供應的家庭也並不多見。但到1999年,71%的家庭已經用上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