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門生和故交。在下不才,願前去勸降那些人,不知將軍以為可否?”
高無疾一聽,立馬道:“好啊,當然好了!不知樊縣令需要些什麼?何時動身?”
樊恢卻笑道:“這個不急,容下官回去仔細想想。”
高無疾見他態度曖昧,吃不准他是何意,又見祝惜顏正在他身後衝自己使眼色,便約好改日再談,讓他先回去了。
樊恢走後,祝惜顏道:“將軍,我姑父怕是想要更多的好處。”
高無疾道:“這也在情理之中,不過你知道他想要哪一類的好處嗎?升官、食邑還是爵位?”
“姑父家裡世代為官,但每每止步於縣令一級,我曾聽他私底下抱怨過朝中無人沒有升遷的機會。因此我猜他想要更高的官職。”
“這我可做不了主,得請奏王上。”
高無疾的奏摺才剛剛送出,鄭安雅的聖旨就到了。聖旨中明明白白地寫著:“如有勸五縣及以上成功歸降者,可為郡守。”高無疾大喜:“王上神了呀,我們想要什麼她就給什麼!”
原來早在出徵前,高無疾特地向鄭安雅請旨帶走了幾位出身高奴縣和翟縣的官員,盤算著如遇到守城的官員或將領與他們有舊的,就派他們前去勸降,祝惜顏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他們走後,鄭安雅忽然想到祝融人做官最講究門第,大小官員之間互有通婚,關係盤根錯節,如果能說服一德高望重者,再由此人出面勸降恐怕會事半功倍,於是才有了這樣一道旨意。這下兩邊皆大歡喜,高無疾兵不血刃攻下了八個縣,樊恢也得到了鄭安雅的許諾:戰事結束後封他為郡守。這個訊息一經傳開,祝融國剩餘的七個縣也蠢蠢欲動。
祝融王眼看高昌軍即將攻到首都雍城,忙令太子監國,自己則帶上部分近臣倉皇出逃。太子姜繼序接到守城的命令,向眾門客苦笑道:“父王可是給孤安排了個好差事!如今民心盡失,高昌國又兵臨城下,叫孤如何守得住?”最初,門客景獻建議開城投降,也有人建議像祝融王一樣逃跑,都被太子一一否決,但是當祝融王被殺的訊息傳來時,大家都坐不住了,紛紛改口要投降。原來,祝融王和他的近臣們逃亡的時候帶走了大量金銀細軟,本來有衛隊護送,尚能保證安全。但一路上士兵們不滿祝融王給他們的待遇,被祝融王殺了幾個挑頭鬧事的,剩下計程車兵們不敢反抗,就趁人不備一個接一個地逃跑了。當他們到達邊境時,衛隊只剩下寥寥幾人,祝融王等一行人被一夥貪圖錢財的強盜所殺。堂堂一國之君,居然死在荒郊野外,亡於盜賊之手,實在令祝融國顏面盡失。於是姜繼序開啟城門,奉上國書和玉璽,投降高昌國。自此祝融國滅。
輕而易舉得了祝融十八城、二十萬人口,國土擴大了將近一倍,這讓鄭安雅喜不自勝。她將這十八城加上高奴、翟二縣,合併為上雍、下雍兩郡。按照約定,下雍郡以樊恢為郡守。她本欲命姜繼序為上雍郡守,衛尉卿衛廷帛提醒她:“他是祝融國太子,有王位正統在身,又生性寬厚,與其父不同,故而在國內威望很高,如果任命他做上雍郡守,統治祝融國民,恐怕日久生變。”樊恢也進言道:“臣本區區一縣令,腆居郡守之位已是惶恐不安,怎敢與太子平起平坐?王上明鑑,太子乃一國之根本,他降了高昌,祝融國各縣的民心也就都歸了高昌。若是再有人不服,那便是反賊了,王上發兵將其剿滅是名正言順的事。故而,太子請降雖是大兵壓境之時的無奈之舉,但其影響遠在臣之上。臣斗膽,懇請王上給太子封君。”鄭安雅稍加思慮,覺得他們說的有理,便封姜繼序為山陽君,俸祿同九卿,遷居至京畿郡,任命力勸他投降的門客景獻為上雍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