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復以聞”是指,今後不要再通報此類不知禮儀的文書了。據《隋書》記載:

明年,上(隋煬帝)遣文林郎裴清使於倭國。

適逢遣隋使小野妹子歸國之際,隋煬帝便派遣裴世清(為避諱唐太宗李世民之名,在書中省略了“世”字。《隋書》寫於唐代)將其護送回日本。蠻夷不知禮儀,也不追究。賓客畢竟為賓客,始終都要以禮相待——或許這就是當時的想法。

有朋自遠方來(2)

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也稱元宵節。此日有通宵歡慶、觀賞節目的習俗,始於隋煬帝大業六年(610),當時各蕃酋長(使節或商隊的隊長)齊聚洛陽,在端門大街舉行活動:

盛陳百戲(指雜技等表演),戲場周圍五千步(一步約為米),執絲竹(管絃樂器)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達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鉅萬。自是歲以為常。

場面熱鬧非凡,酒和食物都是免費提供,外國人評價當時:“中國,富饒之地,酒食可免費享用。”

在中國歷史上,不是每個王朝都像隋朝一樣好客。既然說到“不亦樂乎”,那麼對英國等歐洲國家也應表現得友好。然而,英國使節喬治·馬戛爾尼(1793)和威廉·皮特·阿美士德(1816)曾兩次會見中國皇帝,請求通商,都遭到了無情的拒絕。原因是清朝要求他們行三跪九叩之禮,阿美士德認為這是“中華思想”而拒絕參拜,因此清朝便拒絕與之通商。其根源,在於厭惡交往的本性。隋代表現出的是孔孟的“有朋自遠方來……”的思想,而清朝則是“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老莊思想。交往過多,麻煩也多。明代施行了海禁政策,而倭寇活動猖獗。有些政府高官曾建議適當放鬆海禁政策。

在此之前受孔孟思想指導,從現在開始受老莊思想指導——界限並不能劃分清楚。“儒”具有保持事物多面性的特質。

我們習慣於將孔孟思想和老莊思想統稱為“儒”,但嚴格來講這並不合適。孔孟可比作紅線,老莊比作白線,兩者要合成一條繩,就要把它們緊緊擰在一起。老莊好思慮,孔孟好社交,因此紅色便較為醒目。擰在一起,白色便容易被紅色吸收。如果對這條繩命名,那麼必然會將吸收力強的一方作為代表。也許所謂的“儒”並不純粹,其中吸納了許多其他的成分,但是我們習慣將之統稱為“儒”,於是“儒”便逐漸與中國等身大了。

傳說老莊也是誕生於古代巫祝階層,與儒從同一條枝幹上分出,因此可以將“儒”看作善於內向思考的老莊與長於外向實踐的孔孟之和。在被稱為“諸子百家”的時代,世人都在思考時代發展這一主題。對此達成的統一共識,便是必須打破現狀。儒家本來便是反體制性的,而老莊、墨子以及現在查無實證的楊子,也均屬於反體制性的思想。

楊子的著作被流傳下來,傳記也不清楚。根據《孟子》和《淮南子》等書中記載,可以對其學說有大概的瞭解。據《孟子·盡心上》記載: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由此便可看出楊子徹底的個人主義思想。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夠為天下帶來利益,但對於自己無利可圖,即便僅僅是拔掉自己的一根毛髮,也不能接受的。這與提倡兼愛(博愛)、利他主義的墨子恰恰相反。《淮南子》中楊子對墨子進行了批判,並聲稱: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

“物”,指外界。這句話意思為,拒絕外界的干涉和影響,保持個人的本性——這便是楊子追求的理想。雖然他的著作沒有流傳下來,但是由此便可以看出他不僅僅追求利己主義,而且還有要求確立自我、毫不動搖的堅韌思想。這樣的人,在掌權者看來是很大的麻煩。中國古代政府一向主張干涉主義,如果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