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音乃譯自prador,即“買辦”。買辦者,中西商人之中間人也,上海人( 至少在餐館裡 )稱“金必多”,北方人則叫“康白度”,魯迅曾經用過一個筆名,就叫“康白度”。不管是“金必多”還是“康白度”,都跟錢有關( 胡蘿蔔象徵多金 )。至於其原始出處,當然不會是賭場,“晉隆”是一說,也有說是福州路上的“一品香西菜館”( 中國最早的西餐館,SINCE1883 )。1922年11月13日,愛因斯坦夫婦在這家餐廳出席了歡迎午餐;1920年10月,羅素在這家餐廳開設的同名旅館的103號房裡住了9天。這兩位爺,喝過這湯也說不定。

另有考據者相信,此湯乃名妓“富春樓老六”為討好恩客所創( 也是,長三堂子和“一品香”都開在四馬路紅燈區,屬於“雞湯” ),因為老六的版本正是“奶油湯加一些兒魚翅”。而據陳定山《 春申舊聞 》,金必多湯在“一品香”打響名氣不錯,但其著作權應屬當年上海租界聞人金廷蓀,綽號“快車金四”的金廷蓀,“聞人榜”上的排名緊隨虞、黃、杜、張之後。

不管怎麼說,以下兩件事是可以肯定的:第一,不管是雞還是寧波廚師或者黑社會,這道湯實乃中國人原創;第二,這是一道中西合璧的菜,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間人”身份明擺在那兒。香港詩人梁秉鈞的詩集《 蔬菜的政治 》裡有一首名叫《 金必多湯 》的:

以奶油的臉孔驕人?

滑溜的表面底下

不知有什麼乾坤

把魚翅向誰獻寶?

“金必多”在上海的流傳,一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前幾年,淮海路紅房子西菜館搞過一次“世紀回顧、經典展示”活動,其中50年代的代表菜,除了培根鵝肝醬,就是“金必多濃湯”。1949年以後,這道湯開始漂流到臺北、香港以及各國華人聚居地的“豉油西餐”店( 如香港灣仔六國飯店西餐室 ),不過延續的時間比上海長,至今仍有餘溫。當以此湯為主打的臺北信義路永康街“中心餐廳”在2006年春節前宣告結業,香港名媛( Swank Shop老闆娘 )康虞茱迪則在銅鑼灣利園2期開了家“虞家媽媽( Yuga mama )”餐廳( 銅鑼灣利園2期地庫,電話31183111 ),“金必多湯”再度躍上餐單。一雞死,一雞鳴,“金必多濃湯”如果算不上化石級名湯,也堪稱骨灰級的美味了。好這口的真是不乏其人。去年年底,美國食品科技專家李亞寧對我說,抗戰勝利後他隨父母從成都來到上海,“每天下午放學之後,就坐著我父親的汽車,先到城隍廟去吃一碗蝦仁蛋炒飯或者蟹粉黃魚面,然後或者還會到南京路凱司令再來一份栗子蛋糕”。不過最令他懷念的,是到“DD’s 咖啡廳吃一客‘金必濃湯’”( DD’s 是當年上海名店,霞飛路和靜安寺路各有一家 )——“那個濃啊,那個香啊……”

從上海返回加州後,李先生心中的饞蟲被“金必多濃湯”一旦喚醒,便久久不能平靜。春節期間,他根據童年的味覺記憶( 他老人家不僅一輩子研究食物的味道,更擁有天生的超強味覺感受和解析能力,曾經做過 NASA 的食品專家 ),編寫了一份“金必多濃湯”的菜譜。春節剛過,剛剛在外灘六號開張的“天地一家”表示即對重溫“金必多濃湯”大有興趣——至此,這道沉浮了一百多年的老湯,雖然不斷在消失,又一直在重現,但至少也算是傳承有序了。

金必濃湯

主料

雞絲(翅膀肉)

鮑魚絲(墨車輪牌)

散魚翅(粗)

配料

紅蘿蔔絲、火腿末、蝦子油、白脫油、麵粉、雞湯

製法:

1。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