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相信愛情嗎?這樣的問題,很容易讓人喃喃無言,甚至渾身雞皮。愛情廉價地裝飾報刊書籍的表皮,流動於電影電視的波光瀲灩,像花團錦簇的外衣,也如孔雀在春天裡的開屏。這些都無可厚非,而當它真成為問題時,卻是真正的鴻蒙難解。這樣的疑問就如同世界的本質一樣。不是問題是否有答案,而是問題本身就是問題。很多問題,看起來天真單純,但卻深邃似海,譬如關於愛情;譬如人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

最智慧的方式就是——愛情如偈:你相信它,它就存在;你不相信它,它就子虛烏有。

禪紛似花,人淡如菊

夜深了,睡不著。忍不住,還是把那張《源氏物語·千年之戀》拿出來看。

記不清這張碟已看過多少次了,但每次看,似乎都有著新的感受。畫面美麗之極,影片的開頭就令人觸目驚心:冬夜,白雪皚皚,一朵紅梅悄然落下。這樣的美是景,是情,更是禪。因美而生憐惜的,是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因美而生毀滅的,是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而因美生悲憫的,則是《源氏物語》一脈下來的。那是一種由美而悟出的人生真諦。

這樣的電影本身就堪稱完美。在《源氏物語·千年之戀》中,一千年前的日本平安王朝就像是唯美的盛宴,在無數帷幔、屏風、格窗、簷廊之中,兜兜轉轉出一襲襲豔麗無雙曳地而行的衣裙,烏黑齊腰的長髮,俊美白皙的面孔,鮮紅的嘴唇,然後便是哀怨、幽傷、無助、歡喜……豔極了,便是寂了,便是落花流水……悲憫和禪意,便哀哀地,如空氣裡的蠟梅香一樣瀰漫開來。

喜歡《源氏物語》已有很多年了,那時還沒有電影,只是書,是豐子愷翻譯的那本書。有很長一段時間,這本書一直是我的枕邊書。每當我徹頭徹尾地陷入忙亂的工作,將要被那雲騰霧繞般的焦躁淹沒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開啟它。而每一次開啟,就像開啟一個月光寶盒,靈性的世界便展現在我的眼前——風來竹面,滿地明淨,盡是春江花月夜。這本書的每一行文字,都遊走林間風、幽夢影;如月下的芭蕉;如雨雪霏霏中的暖爐茶香。文字真是有神性的,《源氏物語》讓我知道了這種如影隨形的神性。

清淡,典雅,攜雨帶霧,提紅拎綠,似乎就是這本書的風格。一直以來,我就喜歡這樣的暗藏,喜歡文字中有一種靈性的輕盈在遊走。我從不掩飾我的偏愛,我甚至覺得《源氏物語》要比《紅樓夢》更好,這樣的說法似乎有點大逆不道,紅迷們要罵死我了。但我個人的偏好的確是這樣。《紅樓夢》是典型的小說文字,它結構精巧,起承轉合都蘊含著人生的大智慧。但《源氏物語》具有的那種澄明,那種深得天地人生況味的憂傷,那種自然而率性的語言方式,那種乾淨得幾近透明的氛圍,還有那種眾生平等的禪意——讀《源氏物語》,彷彿可除去人生的煙火氣,能讓心靈鬆軟下來,然後融融地化去。這樣的整體感覺,又豈是《紅樓夢》暗藏的偈義所能比擬的。最起碼,它們之間是各有所長,難分伯仲的。

正因為對於書的熟悉,所以對於電影,自然就有幾分苛刻的要求。這樣的電影是很難拍的,那種文字之中的意蘊豈是能用畫面表現的。但於這部《源氏物語·千年之戀》,我是挑剔不出太大的毛病的。電影與書的風格基本是統一的,都浸淫人類的幻滅、夢想、憂愁、美與絕望。這樣的感覺不是矯情,它源自於心,來自對於世界和時間無常的敏感力。在那種美麗無比的鏡頭中,人生的真諦被放大了,也被瞄準了,然後,它就如被子彈擊中一樣,憂傷、悽美呼嘯著破空而出,然後花瓣如雨。《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應作如是觀。的確是這樣,《源氏物語》就是如露又如電,如夢幻泡影。

奧修說,佛教在印度是種子,在中國是大樹,而在日本,則如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