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這些人在戰爭中沒有出過一點力,現在就來白佔不出役不納糧的好處,咱們將士們看著就不心服。再說了,遼東是犯人的流放地,從哪裡來的多不是什麼好鳥,如果他們起來鬧事,咱們就更麻煩了。”一個千夫長道。
“咱們收留這些人,不等於不管不顧。他們當中,只要是安心給咱們當佃農的,咱們就把他們當自己人。如果心懷不軌的,咱們就把他幹掉。都是同根生,我相信,難民中大多數人是知恩圖報的,只要咱們不過分排斥他們,他們很快就會成為我們的一份上,跟我們一樣出力保家衛國。”
萬磊之所以力主收留這些難民,除了拉民丁當佃農之外,還是想擴大順天府的人口規模,畢竟順天府太大了,四十萬人填到這麼大的地界上,顯得過於地廣人稀,這樣不但造成大量耕地因為無力墾種而拋荒,還會因為勞動力不足而影響工商業的發展。
“可是,這些難民當中定是藏有奸細,如果放任他們在北平活動,肯定會藉機搞破壞。”一個萬夫長不無擔心地說道。
“這個問題我已經考慮到了,這麼多人當中有幾個奸細是難免的,咱們不能因噎廢食,而應該想辦法把奸細糾出來。”萬磊雙手一擺,又道:“咱們順天府要發展,一味地閉門自守是不行的,要用開放和寬鬆的姿態來面對外面的世界,更要和善地對待朋友,這是作為強者當有的氣度。”
聽了萬磊這一翻勸說,下面一幫人也不好反駁,只得默然承認,不過一個萬夫長還是有些擔心地說道:“如果這一次接收了這一萬難民,以後只怕會有無數難民湧入,咱們順天府恐怕要人滿為患。”
“這個大可不必擔心,朝廷那邊的戶籍管理是嚴格的,只要不是發生天災**,大規模的流民是沒有的。”萬磊道。
其實,明朝的戶籍管理不只是嚴格,可以用死板來形容。當時的人按職業劃分可大致分為:民戶、軍戶、匠戶。其中民戶包括儒戶、醫戶等,軍戶包括校尉、力士、弓兵、鋪兵等,匠戶分委工匠戶、廚役戶、裁縫戶等。
這些戶籍的嚴格劃分主要是為了用人方便,要打仗就召集軍戶,要修工程就召集匠戶。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其實缺陷很大。老子是軍戶,所生的兒子也一定要是軍戶,這叫子承父業。
更要命的是,民戶軍戶這些大戶之間不能轉戶口,同一戶內不同的職業也不能轉,你老爹是草藥醫生,你也是赤腳醫生,想搞垮行業發展,那隻能擠讀書考試當官這一條“華山”路。
由此可見,這樣的劃分實在是很不科學。比如說打仗時要召集弓兵戶,偏偏這些人從小沒有練過拉弓,那也沒關係,每人給一把弓就上吧,死不死是他們自己的事。又如召集醫戶,如果召來的都是一些不懂醫術的,死不死是傷兵的事。
這還不算完,明朝還禁止百姓外出務工,規定所有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的生活範圍內活動,在所有的交通要道上設定了關卡,人們要想出外辦事,必須持有官府出具的路引。這玩意可千萬要收好,如果丟了,守關卡計程車兵會直接把你當成逃犯,抓走充軍。
如此多管齊下,明朝初年可謂是等級分明,秩序嚴謹,近乎僵化的社會結構,在這個結構中,農民只能種地,商人只能經商,工匠只能上工,無論誰都不能越界。除了那些讀書厲害的人之外,所有人的工作都是在投胎的那一刻決定的,你爹幹嘛,你也幹嘛。
不得不說,這種僵化的社會結構,是嚴重阻礙社會發展的,不過朝廷為了方便管理,照舊嚴格執行政策,所以在短時間內,萬磊也不用擔心流民大量湧入北平的問題,因為有流民還沒到北平,就被附近州府給捉走了。
而順天府不同於明朝,只從獲得土司府的地位的那一天起,順天府就廢除這種戶籍制度,所有百姓都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