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拜樞密使後不久,把家搬到了大相國寺旁。
為什麼把家搬到大相國寺這樣喧鬧的商業繁華地帶,《宋史·狄青列傳》上的官方解釋是,那兩年東京頻頻發生水災,狄樞密使老家被水淹(不知道文宰相、歐陽大人他們家為什麼就沒事),最後沒有辦法,只有遷往大相國寺。
這一說法經不起考據。史載,大相國寺在歷史上曾經先後兩次因水患而被毀(一次在唐朝,一次在明朝),可見這裡也並不是避水患的好地方。
狄青避的恐怕不是水禍,而是人禍。當年,唐朝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平“安史之亂”後,害怕朝中魚朝恩等專權宦官的詆譭和中傷,特意把自己的府門終日大開,允許平民自由進出,便於朝廷監視。大相國寺是商業繁華區,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住在這兒什麼事兒都容易見光遮不住(真有什麼見不得人的陰謀誰還搬來這裡呢),狄樞密此舉與郭大元帥有異曲同工之處。
狄樞密不知道的是,北宋帝國的文人們,比唐朝的太監們有才多了。
現在有一種很錯誤的說法,認為狄青是北宋時期唯一一個做到樞密使的武將,準確地說,狄青應該是唯一一位從行伍配軍出身而從士兵升到帝國軍事首腦的武將,而在帝國做過樞密院一把手(樞密使和知樞密院事等)的武將,還有吳廷祚、李崇矩、曹彬、楚昭輔、王顯、張遜、柴禹錫、趙鎔、周瑩、王繼英、馬知節、曹利用、張耆、楊崇勳、王德用、夏守贇、王貽永。
加上狄青,一共有十八位武將曾經坐在了樞密院一把手的位置,而北宋帝國一共產生過七十三位樞密院正職,文武官員在這個位置上的比例是55:18,武職出身者僅佔總人數比例的24。6%。
有點寒磣,但看起來還不是最慘。
再換另一種演算法算下,我們會更清楚一點:以狄青為一個點,從北宋帝國開國到狄青死前的九十七年曆史中,共有十八位武將坐在了樞密院一把手的位置,文官則是三十一,文武比例為31:18,武職出身者佔總人數比例的36。7%;而從狄青死後到帝國滅亡的後七十年中,共有二十八位文官擔任樞密院一把手的位置,而武將則為零,文武比例為28:0,武職出身者佔總人數比例的0%。
坐在北宋帝國樞密使位置上的武將,狄青不是第一個,而是最後一個。
如果把樞密院副職(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及籤書樞密院事等)納入統計範圍,又以狄青為一個點,從北宋帝國開國到狄青死前的九十七年曆史中,共有十九位武將坐在了樞密院副職的位置,文官則為六十六人,文武比例為66:19,武職出身者佔總人數比例的22。3%;而從狄青死後到帝國滅亡的後七十年,共有四十九位文官在樞密院副職的位置上任職,而武將則為二,文武比例為49:2,武職出身者佔總人數比例的3。9%。而在後七十年的北宋還能擠進樞密院副職的兩位武將,第一位是西北名將范仲淹的愛將郭逵,他在治平二年(公元1066年)任同籤書樞密院事,時間約一年零五個月左右,但當時郭逵長期鎮守西北,事實上沒到樞密院上過一天班。而第二位則是第三代種家軍的領軍人物老種經略相公种師道,接到同知樞密院的任命檔案時,已經是帝國滅亡的前夜,金人已經兵臨城下圍困開封,而幾個月後老種經略相公也病死了,他估計也沒有在樞密院裡上過一天班。
很負責任地講,狄青之後,北宋帝國的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樞密院就對武將們關上了大門,當然這也是北宋整個帝國的態度。
在狄青之前,我們可以說,在北宋帝國的政治舞臺上,文人擔綱唱主角,武將當配角、跑龍套——重文輕武;那麼在狄青之後,我們可以說,這出戏是文人的獨角戲、周立波的海派單口相聲,沒武將們什麼事兒——有文無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