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帝國將在這裡派遣官員,治理地方並駐軍守衛,由北京軍區管理,治所設在呼和浩特。同時蒙古各盟旗的事務,也都由察哈爾府管理。不過察哈爾府也並不干涉各旗內部的事務,但各盟舉行會盟的時候,察哈爾府都要派人參與。
同時商毅還做出決定,五年以後,在察哈爾府成立內藩蒙古自治區政府,仍然堅持蒙人治蒙的原則,由各旗聯合組成自治區政府,共同管理自治區內部的事務。當然俱體的制度,將由各旗派遣代表,到察哈爾府先組成一個自治區政府籌委會,大家共同商議制定。
對於成立內藩蒙古自治區政府,各旗旗主的態度都不徑相同,有的支援,有的反對,但一來自治區政府是在五年以後才成立,現在時間還早,二來從商毅的宣告來看,自治區政府仍然也是堅持蒙人治蒙的原則,而且由各旗派代表參與討論制定自治區政府的各科制度,因此就是持反對態度的旗主也都暫時沒有聲張,等到時看一看俱體情況再說也不遲。
最後一點就是在長城內外開設通商口,方便漢蒙兩族進行通商貿易,並且允許蒙古和帝國的其他省份進行自甴通商來往。
這一條是最受各旗主的歡迎,因為蒙古地處偏遠,經濟情況不十分落後,而且物產也十分單一,其本不產糧食作物,因此對於中原的各種物資主要是糧食、茶、糖、鹽、鐵、棉布、絲綢、藥材、木材,金銀製品等等的需求量都很大,而蒙古出產的馬匹、牛羊、獸骨、皮革製品、奶製品等等,也是中原地區所需要的商品,雙方確實有一定的互補性。其實儘管在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一直都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戰爭不斷,但雙方的通商來往也同樣一直沒有中斷過,甚致比戰爭的時間更多。不少時候雙方都是一邊打仗,一邊做生意。
其實經濟實力才是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優勢所在,因為從貿易依賴性來說,遊牧民族對中原商品的依賴,要遠大於中原對遊牧民族商品的依賴。只是由於觀念狹礙和見識的不夠,歷代的中原王朝都沒有意識到,可以利用經濟手段來控制北方的遊牧民族,只是把與北方的遊牧民族開埠通市,當作是對他們的一種恩賜,體現上國皇恩,而不是制約他們的手段;因此在與北方遊牧民族開埠通市上;往往都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往往是心神來潮;想開就開,想關就關。
實際並不是所有的時候,北方遊民族都有入主中原,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在大多數時間裡,北方的遊牧民族只是想生存下去,或者生活得好一點,而其實也並不想和中原王朝打仗,只是雙方不通商,遊牧民族就無法得到自已需要的商品,只好發動戰爭去搶,雙方的絕大部份戰爭,就是這樣引起來的。
第二七五章 長城定蒙(四)
不過在商毅穿越以前生活的時代。經濟手段實際己成為大國之間博弈的主要手段,絕大多數的事情,都可以在經濟層面上來解決,根本不需要發動戰爭。當然各國也不敢輕易發動戰爭。
當然在這個時代,僅僅只靠經濟手段,能夠解決的事情確實很有限,但仍然可以做為戰爭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只要是能夠應用得好,還是可以發揮相當大的作用的。
因此商毅也把與蒙古通商,做為對蒙古進行管理一個重要的制約手段,一方面通商可以促進漢蒙之間的交流來往,進一步接近融合,加強蒙古人對帝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另一方面也是透過貿易手段,控制蒙古的經濟命脈,當蒙古各旗都習慣了透過互市貿易的方式,來獲得中原的各種物資的時候,就算再出現一二個野心家,想唆使蒙古進行反叛,也很難得到廣泛的支援。畢竟對絕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