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山的陰影,還沒有完全散去。

“穆公霸業”成為百年夢魂

曾有大歷史學家對秦穆公作評價,說:“秦人異日統一之基,實自穆公建之,此不可不知者也。”(馬非百《秦史集(上)》)

這話說得對,穆公實是老秦人命運的關鍵人物。

在穆公之前,雖已有百年的醞釀,但秦國終究是西陲小國,而秦穆公之後,又有兩百年的委靡不振,若非中間有秦穆公的一飛沖天,秦國的後人未見能以“穆公霸業”為藍本再圖崛起。

如此的話,可能從春秋至戰國,秦國都只能是西陲小國。在我們今天的華夏,也就很難再找到關於它的影子了。

正因為有了秦穆公,我們華夏的文化構架,才永遠有了“秦”這個底色。

在春秋末期的一百多年中,諸侯之間的兼併更為激烈,楚莊王繼秦穆公之後成為新的霸主,之後就是我們都熟知的“吳越爭霸”。

秦國在這期間,與楚國關係一直緊密,後來終於結成牢固聯盟,以遏制晉,但仍不敵晉之強大。

後來,諸侯召開“彌兵大會”(也就是“和平大會”),公推楚、晉為盟主,齊、秦也與之實力相當。諸侯大國在總體上實現了均衡,但在細部上,因制度的交替、階級的演變,各國間動盪更甚。

第八章“穆公霸業”成為百年夢魂(2)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在社會大變動的時代,有多少人沉淪,就有多少人躍起,人被不可知的力量所挾,在金戈鐵馬中殺出自己的路。

秦國也在找路,但在其後與晉國的爭霸中,卻屢屢不利。

秦桓公二十六年,秦桓公急欲向東發展,與狄人合力攻晉。晉厲公斥責秦國背約,糾合“八國聯軍”伐秦,連周王室也派了兩名大夫參與其事。

聯軍與秦軍大戰於秦地麻隧,結果秦軍大敗,狼狽潰逃。聯軍乘勝西進,渡過涇水,進至秦地侯麗(今陝西禮泉東)後撤兵。

之後,秦景公又聯合楚國,渡過黃河攻晉,晉暫時受挫。新即位的晉悼公大為憤慨,糾合十三國聯軍攻秦,秦軍又一次敗逃。聯軍再次深入秦國腹地,兵鋒直逼雍城(今陝西鳳翔),秦國上下震動。

秦軍被迫出雍城自衛,使出狠招,在涇水中投毒阻擋渡河聯軍,又後撤至棫林(今陝西咸陽)堅守,聯軍才撤回。

國土連連受到外軍踐踏,連都城都幾乎不保。穆公時代,這可以想象嗎?

秦勢,衰了!

老秦人只有哀嘆。

就在這一百多年的屈辱歲月中,中原諸國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一次社會轉型。各國的奴隸制逐漸崩潰,新興的地主階級控制了政權。秦國在這個轉型潮流中,腳步是比較緩慢的。

正因它在政治、經濟制度上的變革太緩慢,才漸漸淪為了弱國。

公元前403年,龐大的晉國解體了,韓、趙、魏三家分晉,權臣大夫上升為諸侯。公元前379年,齊國也發生政變,君主幹脆換了姓。原先多如牛毛的小國,經過劇烈兼併,到後來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中國進入了“戰國時代”。

從晉國脫胎出來的魏國,最先適應潮流,改革不合理的上層建築,任用李悝實行變法,成為戰國諸侯中第一個強盛起來的國家。

秦又攤上了一個危險的鄰居!

除秦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在魏國的影響下,也相繼變法。土地私有制代替了貴族井田制,官僚制代替了世襲領主制。政治與經濟制度改革,釋放出了巨大的國家能量,六國的實力幾乎在同一時間有了質的飛躍。

像楚國這樣一個春秋時代的大國,國號雖未變,君主也沒換姓,但內裡卻是完全變為另一性質的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