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也不像是潘恩(ArthurPenn)和佩金帕的電影,他們是在過去之中尋找現在的道德真實;它也不像是《大英百科全書》式的紀錄片,它們尋找的是過去的事實真實。對於羅塞里尼最近那一系列歷史紀錄片,對那些專愛為現今的成功在過去尋找模板的人(啊,時勢,啊,風尚,赫爾曼?溫伯格'HermanWinberg'!)來說,要想為它們找到
羅伯託·羅塞里尼:《路易十四的崛起》(3)
合適的先例一定很不容易。
我覺得,對《路易十四的崛起》的分析,首先,也是最重要的,
一定要從羅塞里尼所計劃的角度去分析,那就是將它作為歷史來分析。它首先就不該被看成是一部羅伯託?羅塞里尼電影,也不該被看成是給現代看的寓言故事。《路易十四的崛起》所表現的過去應該具有一種過去的有效性。對過去的這種檢驗,應該儘可能徹底,而且應該包括:一、對事實的檢驗,《路易十四的崛起》是否忠實於歷史書的法則?二、對過去的可信度的檢驗,影片的行動和觀點是否由它的情緒和風格自然而生,抑或錯誤地運用了現代的感覺來表現過去的事件?三、對現在的可信度的檢驗,在不侵犯過去的可信度所必需的獨立程度的情況下,影片是否包含了之後的文化和政治事件的種子?四、對藝術和藝術品的檢驗,從藝術、文學、歌曲、宗教文字的角度來說,影片在精神上是否忠實於路易十四
時代的遺風?
如果《路易十四的崛起》透過了這些檢驗,那麼,追問一下它為什麼能透過,那也是自然(和必須)的事情了。一部只能透過現代藝術家與現代電影溝通手段合作完成的電影,又是怎麼做到看似忠於過去的?這麼來問,或許能給我們一絲線索,讓我們瞭解羅
塞里尼對於過去那真實唯美的“詮釋”。
為了對路易十四統治時期做個記錄,羅塞里尼求助於學者菲利普?艾爾朗傑(PhilippeErlanger),他關於路易十四那裡程碑式的研究結果最近剛發行了英語版本。他為羅塞里尼提供了原創的故事和資訊,確保影片忠實於歷史事實。他們並未一味地對路易十四的政治生涯進行描摹,相反,他們想要做的是,以同等程度來呈現他的方方面面:他的成功與失敗,他的聰明和盲目的自大。路易十四在政治上是傑出的———他透過切斷貴族與農民的聯絡的方法,確保了自己的政權;同時又是短視的———他拒絕了財政大臣的建議,沒有透過減除稅賦等方法來加強他與農民的聯絡。這
些事件都是以同等的比重來反映的;它們承載著有關一位複雜的政治人物同等重要的資訊。
但是,《路易十四》不僅給出事實,還傳遞出一種時間和空間感,而這正是那些事實能夠產生意義的時空。這種時空感不僅在那個時代的鮮明特徵中———例如發展勢頭猖獗的寵臣,上層權力階層的政治真空,教會在道德指引作用上的完全缺失———有所顯
示,也在諸如服裝、儀態和姿態等更細微的社會面上有所顯示。
例如,影片從瑪扎林紅衣主教的死開始,他是國王的教父。御醫們在他病床邊上一字排開,相繼聞著他的夜壺。經過一些沉思和辯論,他們做出決定,儘管瑪扎林已經奄奄一息,但還是有必要為他放血治療。開始放血:臉色蒼白、大汗淋漓的瑪扎林因為痛苦而抽搐,鮮血從他憔悴的身體中流淌出來。從這時開始,排洩物的氣味越來越強。幾小時後,就在年輕的國王最後一次來探望他之前,瑪扎林為自己抹上口紅,化好妝,以製造出一種健康的幻象。人人都能看出這裡面的虛假和偽裝,但虛假確實又是重要和有效
的。這就是路易十四的世界。
構圖和剪輯都強調了這種不斷累積的臭味。每一格畫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