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夫?斯科特墮落成了鏢客,負責將價值兩萬美元的黃金送出一個採煤小鎮。作為他們各自早年角色的延續,麥克雷高度讚賞了經典西部精神的美德,而斯科特卻引誘他一起拿著黃金跑路,畢竟,他們倆都承認,就他們過去那無私的戎馬生涯而言,現在拿走這些黃金也是理所應當。爭執過後,斯科特接受了麥克雷所信奉的那一套,並非因為那一套現在仍來得特別合適,而是因為他們倆本身就是屬於過去的西部佬。兩人合力躲開了強盜三兄弟的追逐,不過麥克雷卻在槍戰中被殺,像英雄一般地死去。“我想自己一個人。”一邊說著,他那渾身都是子彈的身體緩緩沉向畫面下方。《午後槍聲》兼具兩面性:一方面呈現出舊式的西部佬陷於他們自己那已經過時的神話之中,另一方面也用那一神話

為他們的存在做了辯護。英國影評人理查德?懷特豪爾(RichardWhitehall)曾經寫過,《午後槍聲》“不僅是對神話的慶祝,本身也是

一曲輓歌”。相比同一時期由兩位老西部佬完成的關於老西部佬的電影———約翰?福特的《雙虎屠龍》(TheManWhoShotLibertyValance)和霍華德?霍克斯的《赤膽屠龍》(RioBravo)———薩姆?佩金帕的這部作品更準確地捕捉住了西部佬因年老體衰而產生的痛楚。和麥克雷、斯科特一樣,福特和霍克斯也可以帶著榮耀和自尊來結束自己的事業,而佩金帕卻必須看透那個神話,將它放在時間之中。回過頭來看,《午後槍聲》中的薩姆?佩金帕,似乎是在玩著一個屬於諸如福特、霍克斯、喬治?舍曼(GeorgeSherman)、戴爾莫?戴維斯(DelmerDaves)和巴德?伯蒂徹等西部片導演的遊戲。從很多層面來說,他都比他們玩得更好,但這仍不是屬於佩金帕的遊戲。《午後槍聲》是一首序曲,而非尾聲。《午後槍聲》和佩金帕的電視作品都顯示出某些價值,這些價值早在《野戰群》出現之前就已經被拿出來和他聯絡在一起了。他在1963年告訴《電影季刊》:“我的作品一直與局外人、失敗者、孤獨客、不合潮流的人、浪子有關,那些尋求安全感之外的某些東西的人。”這些主人公經常在身體和心智上都已衰老,會求助於某些美德:《聖經》的禁慾主義、實用性、原始主義和榮譽感。當佩金帕劇中的某個人物用言語表達出自己的慾望時———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往往就會立即顯得平庸起來。《迪克?鮑威爾秀》(TheDickPowellShow)電視系列劇中,由佩金帕執導的《失敗者》(TheLosers)(1963)那一集裡,李?馬文(LeeMarvin)飾演的角色告訴基南?懷恩(KeenanWynn)飾演的角色:“心智的平靜以及一顆理解的心,那就是我們需要的所有東西。”這並非是明顯的諷刺,但卻是純粹的佩金帕式噱頭;很罕見的情況下,當他劇中的人物能夠真正地接近這個目標時,這種狡詐的戲謔也就出現了。《午後槍聲》里約翰?麥克雷那句簡單的表白是全片的關鍵臺詞:“我希望能堂堂正正地走進我自己的屋子。”經常被人拿來當 。 想看書來

薩姆佩金帕去墨西哥(2)

作佩金帕本人的個性寫照。這句話來自佩金帕的父親,加州弗萊斯諾郡高等法院的法官,而最原始的出處則是《路加福音》中法利賽人和稅吏的寓言。關於自己在故鄉———加州馬德拉郡———所度過的童年時代,佩金帕最生動的回憶就是全家人圍坐在飯桌旁時,那些關於正義、法律和秩序的討論。“我一直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局外人。”他說。這是一種強烈的《聖經》中的稅吏的感覺,佩金帕正是想用它來為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也是為他自己辯爭;也正是他想透過自己的方式來為自己辯爭的那種慾望賦予他那些早期作品以生氣。在《午後槍聲》中,麥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