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陸戰實力更遠遠弱於清軍,又無騎軍佐應。因此雖憑水師之利震動南京,但在實力遠強於他們的清軍打擊下,二張無法在江面上持久下去,更無法在岸上立足。
有鑑於無法在陸上擊敗清軍,又受制於糧草補給,張名振、張煌言在南京城外江面上僅停留數日便再次率舟師緩緩東下退出長江。雖說這次攻入長江和前兩次一樣都沒有對清軍造成一定殺傷,更沒有攻府奪縣,但對清廷的震動卻是極大,也使沿海抗清力量和江南士紳認識到明軍水師對清廷的威脅之重。
事實上張名振和張煌言籌劃的三入長江之役的真實目的除了試探清軍在江南的防衛力量。還在於聯絡長江兩岸反清復明人士,另外也想呼應正在攻打廣東的李定國和在湖南和清軍僵持的孫可望,以圖達到聯絡東西,會師長江,恢復大江南北的宏偉計劃。
第一次進入長江時,張名振便派人密會原弘光朝禮部尚書錢謙益、魯監國所封仁武伯姚志卓、魯監國政權都察院左都御史加督師大學士銜李之椿,除將魯監國治下抗清局面加以告之外,另外請求他們能夠提供一定錢糧支援。隨後的二入長江和三入長江。張煌言更是說服張名振,親自化裝成遊方道士秘密會見原南明兵部侍郎張仲符、明宗室朱周�1�7、原兵部職方司主事賀王盛、生員睦本等一大批覆明志士。
以錢謙益為首的原明朝一部分士紳一直在清統治區內秘密從事復明活動;在西南永曆朝廷和東南海上水師之間搭橋的主要策劃人就錢謙益和姚志卓。張煌言更知道永曆朝廷大學士文安之一直同錢謙益有書信往來。姚志卓更是親自從貴州帶回永曆朝廷和秦王孫可望的大批文書。正是因為錢謙虛益和姚志卓的支援,張名振和張煌言才能夠暢通無阻的三入長江全身而還。
對於錢謙益所籌劃的聯絡東西、會師長江的方案,張煌言是打內心深處極力贊同的,早在永曆三年(偽清順治六年),錢謙益就給門生時任就歷朝廷留守桂林大學士瞿式耜的密信中就提出中興之基業,關鍵就是順江而下奪取江南。將南都控制在手。
二入長江張煌言秘密去見錢謙益時,錢便將用兵比作為弈棋;他對張煌言說道:“人之當局如弈棋然;楸枰小技;可以喻大。在今日有全著;有要著;有急著;善弈者視勢之所急而善救之。今之急著;即要著也;今之要著;即全著也。夫天下要害必爭之地;不過數四;中原根本自在江南。長、淮、汴京;莫非都會;則宣移楚南諸勳重兵全力以恢荊、襄;上扼漢沔;下撼武昌;大江以南在吾指顧之間。江南既定;財賦漸充;根本已固;然後移荊、汴之鋒掃清河朔。高皇帝定鼎金陵;大兵北指;庚申帝遁歸漠北;此已事之成效也。”
又說:“王師亟先北下洞庭;別無反顧支綴。但得一入長江;將處處必多響集;……我得以完固根本;養精蓄銳;恢楚恢江;克復京闕;天心既轉;人謀允臧。”
這個以收復長江中下游為重點的戰略方針;錢謙益稱之為“楸枰三局”。
李定國在衡陽斬殺清敬謹親王尼堪,大敗這支由北京南下的滿洲八旗精銳後;錢謙益一下就看到將“楸枰三局”實現的際遇。雖然被李定國重創的這支滿八旗精銳在其後由貝勒屯齊統率;在周家鋪戰役中擊敗了南明秦王孫可望的軍隊;但清軍傷亡也相當大;士氣不高急於回京休整,此時清軍在湖廣以下江防兵力非常單薄;錢謙益、姚志卓認為明軍應當把握時機;當即就和孫可望和張名振等人提出實施長江戰役的計劃。
接到錢謙益的秘信後,張名振、張煌言率部全力以赴開始攻入長江;並且持續三次攻入長江。結果卻因為湖南戰事變化,孫可望猶豫之下錯失這次東西合進奪取江南的大好時機。
一入長江,二入長江,三入長江,每次入江都代表一個收復江南的良機,可每一個良機卻都被浪費,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