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官張儉堪稱大遼瑰寶,願獻於皇上。”

以人為寶,一句氣話竟成了真,這是聖宗始料不及的。但這畢竟是個很新奇的事情,聖宗立即召見張儉。

張儉晉見,聖宗看他行止樸質無華,先喜愛了幾分。接著,聖宗要他講講當前治國的緊要問題,張儉不假思索,口若懸河,說出三十餘條。

就像久無收穫的覓寶者無意中遇到了夢寐以求的寶藏,聖宗看著眼前這個粗衣布履的年輕人,欣喜若狂了,甚至對狩獵都失去了興趣。他當即收下了雲州節度使的這件“寶物”。

張儉能力超人,一路升遷,直至做到左丞相,但他依然像做雲州幕僚時一樣溫良謙和,依然像寒窗苦讀時一樣勤儉素樸。穿衣只穿粗布衣,吃飯只吃一種菜,俸祿只要有節餘,就去賙濟親朋故友。

這可苦了朝上的百官。遼國國力日漸雄厚,奢侈之風也在朝野興起,官員比著穿錦緞華服,可進宮後望著班前左丞相的粗布舊袍,總令他們忑忐不寧。

這種場面是很滑稽的,可瞭解張儉的人都知道,他是在以身施教,諷喻下屬官員,讓他們擯棄奢華。

這年冬天出奇的冷,張儉上朝奉事,聖宗見他又穿上那件破舊的棉袍上殿,便密令侍者暗中用火夾在張儉的棉袍上烙穿了一個洞作為記號,看他是不是總穿這一件,也好藉此為他換上一件新袍。

第二天上朝,聖宗一眼看到張儉棉袍上的烙洞。他還是沒換啊,聖宗不禁慨嘆一聲。

一連數日,張儉都穿著破棉袍上朝,聖宗忍耐不住了:

“張儉,你為什麼年年總穿這件舊棉袍?”

“因為還能穿呀,”張儉說,“這件棉袍已穿了三十年,每年天暖後將它翻洗乾淨,入冬取出穿上,抵禦風寒與新袍無二,因而無需再換新袍了。”

“可朝中大臣都著華服,你身為丞相,卻舊袍披身,他們心中一定很不舒服。”

張儉向聖宗躬身施禮,禮罷,莊重地對聖宗道:“皇上授臣重任,是讓臣輔佐皇上安邦定國。現在朝野上下奢華之風甚濃,再這樣下去,就會傷及大遼國體。我身為丞相,只能有制止奢風之責,怎麼還能隨波逐流也學奢華呢?”

聖宗感動了,他更感覺到張儉這件“瑰寶”的貴重。國之幸也!他在內心呼喊著。

“丞相以國為重,甘於清貧,令天下人敬仰。”聖宗很想將讚美之辭都賜給張儉,但他還是決定實現他早已謀劃好的計策。“可你的舊袍上有了一個洞,再穿上它有損朝廷的禮儀,還是做件新的吧。你現在就到內府庫房,裡面所有的物品任你選取。”

皇上的旨意是不能違背的,何況是一片好意呢,張儉只好隨侍者到內府。

很快,張儉捧著三端(古時的布帛長度單位)布回到殿上謝恩。

聖宗不解地:“張儉,內府庫上沒有錦緞了嗎?”

“錦緞的色彩把臣的眼睛都映花了。”

“那你為什麼只選了這點點布?”

“臣已習慣布袍,做一件足已。”

聖宗聽罷,長嘆一氣,感慨地:“天下為官者若都如張儉丞相以勤儉為本,國家何愁不強盛,百姓何愁不富足啊!”

中華民族自古就將勤儉作為衡量人的第一品行。奢華是敗國敗家的溫床,唯有勤儉是治國治家的瑰寶。張儉身在高位,將勤儉身體力行,實為難能可貴。

戚繼光碟機逐倭寇

明朝嘉靖年,大批日本海盜侵犯我國東南沿海,燒殺搶掠,被稱作“倭寇”。

戚繼光17歲時承襲父親的軍職駐守山東沿海。他目睹倭寇的慘忍和沿海百姓的苦難,立誓驅逐倭寇,作詩云:“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表達了他驅倭的決心。

倭害多年不除,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