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派人中流傳了開來,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縱使南人不服氣,也只能酸溜溜地揪著張越是杜楨學生地這一條說事,言下之意自是說,只有南方名士才能調教出如此弟子。
自然,如此文章,也很快出現在了一眾閣臣地案頭,出現在了六部堂官的案頭,出現在了幾個“好文”地王公貴戚案頭,出現在了皇太孫的案頭,最後甚至出現在了朱棣手中,而且不止一份。第一份是錦衣衛第一時間呈上來的,第二份是楊榮笑呵呵推薦的,此外還有第三份第四份第五份……總之是各有各的渠道,甚至還有御史在彈劾時將其附在最後。
“想不到那麼一個穩妥的小傢伙,居然也會寫出這樣犀利激揚的文字……唔,朕倒是好奇得很,此文通篇離不開一個心字,這心究竟所指為何?”
要是換一個人寫這樣的文章,朱棣興許未必會一笑置之,但他此時只覺得有趣。張家從張玉到張輔都是審慎老成的性子,他原以為張越也是,誰知道竟也有這鬥氣的一面。碰到小傢伙這麼一發狠,那另三個進士書生意氣卻不巧撞在了矛尖。
侍立一旁的御用監太監張謙便清清楚楚地聽到那位喜怒無常的至尊低聲冷笑道:“這還真是自作自受!”
PS:還能勉強維持七百票差距,真是又驚又喜,謝謝大家啦!二十四號了,本月尾聲將近,我這個月把自己關在家裡,目前為止的更新還算不錯吧?所以,月票拿來,嘿嘿^^
正文 第一百五十五章 時焉?命焉?
大明立國至今不過五十年,凡歷三帝。如今永樂之世猶在明初,因此吏部選官雖然已經有明確的制度,但對於資歷經驗等並沒有太大的苛求,政績確實上佳的,甚至有一歲四五遷,由七品直擢四品,更有布衣超遷為布政使。就比如杜楨雖曾是進士,但貶謫十數年,一朝起復便是七品,但只一年多便升至二品,這在中明晚明簡直是不可想象的超遷。
吏部有四司,文選司掌銓選,考功司掌考察,此兩司自然是職權最重。相比監生和舉人,進士的銓選素來最為重要,因為京官六部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縣,全都是由進士中選出。雖有京官外官之分,但名聲和寵眷亦是相當重要。
因此,當皇帝派人傳了口諭,楊榮親自過來打了招呼,英國公張輔亦是暗示了一番之後,負責本科進士銓選,品級只有正五品的文選司郎中唐青惟有苦笑而已。區區一個進士居然勞動這許多人物,世家子弟果然是和尋常寒士不同。可若是這樣,即便不能留為翰林庶吉士,在六部中當一個主事豈不是更穩妥,何必外放,而且還偏偏是山東?
張越卻不知道這銓選的背後有那麼多人在為自己推波助瀾,他也沒料到那一日信手一篇好文會一下子將自己推上風口浪尖。連著半個月都有好些文士上門拜訪,這其中雖也有慕英國公府權勢的,但更多人卻是純屬好奇,還有的人則是抱著不服氣的心思。
總而言之,發現這股風潮根本無法止住之後,他惟有藉著大哥張超婚期將近,自己沒空為由推拒所有求見。
然而,他能躲得開外人,卻躲不開家裡人。張輔和王夫人拿他開了一句玩笑,也就罷了;祖母那邊卻揪著他不可鋒芒太露之類的教訓了一大通。直到他耳朵根子起了老繭;母親孫氏是最得意他有出息的,那喜色也不知用了多大的功夫才按捺住;至於父親張倬則是每每用一種古怪的目光打量他。
最最難以抵擋的便是兄弟們的起鬨,就連張晴來地時候都會打趣他一番。
眼看納采納吉禮已下,漸漸就是張超大婚的日子,張越擺脫了內外人的糾纏,安心等著選官結果的時候。卻敏銳地發現大哥張超表現得很有些異樣。他心裡清楚,雖說張超並沒有去親眼相看過那位襄城伯家的千金,但東方氏卻和張晴一同去看過,回來之後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