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十七集 平定遼東

,授任扶余隆為熊津都督。又破格提拔劉仁軌六級官階,命為方州刺史,並在長安賞以住宅,賜其家屬。並賜御印璽書,予以表彰。

又命劉仁願為卑列道總管,詔命率新兵渡海前往百濟,使代舊屯之兵。

臨行之時,高宗復囑劉仁願:劉仁軌久在海外,甚是勞苦,朕心不忍。卿此去百濟,除將新兵更替舊兵,必與仁軌俱還故國,以慰朕思。

劉仁願領諾,率軍到至百濟,向劉仁軌宣佈天子詔命,請其與己一同還國。

劉仁軌答道:此事不可。天子巡狩方岳,又經略高麗,皆須動用大軍。今方值百濟農忙之時,我舊部皆習屯田技術,新兵皆不能為。而若故吏與舊兵悉被新兵替代,新至者未習本地風俗,亦不通本地語言,必至誤會叢生,無以相處。且若我二人皆返天朝,此處萬一蠻夷生變,誰與扞之?不如且留舊兵,畢獲農事,然後分批等級遣還。仁軌當留,未可去也。

劉仁願不聽其論,說道:吾但知奉詔,必與公同回方可。

劉仁軌道:不然。苟利國家,知無不為,臣之節也。公且自回,我來奏請天子。

因上表說明理由,請求留屯。天子下詔許可,命將新兵與舊鎮兵分次交代,除授扶余隆為熊津都督,命招輯餘眾。其弟扶余勇者逃走倭國,姑且置之不問。

於是秋收已畢,劉仁軌浮海西還。

鏡頭轉換,按下百濟滅亡,高句麗大敗,補說新羅之事。

畫外音:新羅自公元前57年立國,公元935年歸附於新興高麗,其國滅除,共延國祚992年。其母體為辰韓,首都位於金城(今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新羅”一詞出現於公元307年,實際最早出現於公元414年《好太王碑》中。至公元503年,智證王以“新者德業日新,羅者網羅四方”之意,正式確定國名漢字標記為“新羅”。

據中國《三國志》載,公元3世紀,辰韓分為十二國,其中斯盧國被謂是新羅前身。

斯盧國以今韓國東南部慶尚北道慶州為中心,由六村組成,分別是楊山村(及梁)、高墟村(沙梁)、珍支村(本彼)、大樹村(漸梁)、加利村(漢祗)、高耶村(習比)。

初有名樸赫居者,於公元前57年被六村推戴為王,國號徐那伐,是為新羅立國之始。此後直至公元4世紀,斯盧國長期停留在部落聯盟酋邦形態,由樸、昔、金三個氏族輪流出任酋長,稱為居西幹、次次雄或尼師今。

馬韓、弁韓、中原、高句麗、倭國等移民陸續遷入,斯盧國也逐漸擴張,統一辰韓諸部,並取代“辰韓”之名,冠以“新羅”之稱。

公元4世紀後期,金奈勿為酋長,稱“麻立幹”,並確立金氏世襲政權體制,正式由部落聯盟過渡至國家政權,史謂奈勿麻立幹。

4世紀末,新羅遭受倭國侵略,向高句麗求救,高句麗好太王發兵五萬援救,驅逐倭人。及至高句麗遷都平壤、重心南移,新羅又同百濟結盟,以對抗高句麗南侵。

經過長期蓄勢待發,進入6世紀後,新羅終於迎來首個興盛時期。

公元503年,智證麻立幹即位,正式定國號為“新羅”,廢棄之前所混用斯盧、斯羅、徐羅伐等名稱,同時依照漢語稱“王”,取代新羅固有名號“麻立幹”。

此時新羅不再是一個微不足道部落,已經發展成為朝鮮半島上一支重要力量。

智證王之後,進入法興王時期,效法中國政權,頒佈律令,制定百官公服,並於公元536年建年號為“建元”,確立17等官階制,初步構建起中央集權體制。

法興王還採用佛教作為新羅國教,至中國南北朝末期,建立花郎制度,用於培養貴族、確保兵源,奠定其國力強盛基礎。

公元550年,新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