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1部分

長沙沿江東下,直取東南富饒之地,一舉拿下南都。以江南財富之地緩減太平軍當下錢糧吃緊問題,並趁勢奪取浙江、福建、江西,從而將兩廣及湖南太平軍控制區聯成一片,形成事實上的半壁政權。

這個計劃十分宏大,但也有一定風險,最大的風險就是西南清軍。能不能將西南這幾十萬清軍重兵圍堵起來,讓他們無法北上,是這個戰略能不能實施的關鍵所在。至於東南清軍,周士相併未放在眼裡,因為他相信國姓爺會替他掃清這些障礙。他要做的就是在湖南等,等瓜熟蒂落那刻,等江南清軍歡天喜地慶祝國姓爺敗北那刻。

和西南清軍這個風險並存的便是日益緊張的糧食問題。(未完待續。)

第六百零二章 以他族之血養我族之兵

距離夏糧收割還有兩三月時間,廣東那邊因為是核心根據地的緣故,即便各級官府對於錢糧賦稅的徵收比往常更加頻繁,力度也更大,但布政使司衙門總是堅定執行了最低底線,便是牢守和百姓的田賦分成,加上太平軍在廣東大規模分田分產,百姓們手中總有些餘糧,不致於因為餘糧盡被官府收去而拉下饑荒。湖南這邊,卻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那些糧食被太平軍強行徵去的百姓。東進支隊在寶慶四府所做的一切,堪稱橫徵暴斂典範。

從起兵那刻起,周士相就反覆與部下們強調抽血論,所謂抽血論即以破壞清戰區民生,搶掠清戰區物資為用兵目的,最大程度破壞清佔區的統治基礎,使得清軍無法從他們所控制的地盤獲得足夠的錢糧支撐。三年多來,在抽血論的指導下,太平軍逐漸滾雪球發展壯大,但這背後卻是漢人同胞的血淚。

反清,付出最大代價的卻是自己的同胞,這顯然是周士相不願意看到的,但他沒有選擇,他沒有足夠時間經營根據之地,也沒有足夠資源用於恢復生產、發展生產,從而能夠自給自足。

廣東的民政建設不過堪堪走上正軌,但也僅僅是農業這一塊達到了人力物力動員最大化,其他方面仍是草創。諸如軍工廠業,礦產方面的開發,經濟作物種植這一塊都在摸索階段,便是能夠投產,產量也極有限。造成這個現狀的主要原因便是人口勞動力的不足,若是從農業方面抽取大量人力用於開礦和工業生產,那麼必然造成農業生產的停滯,糧食產量的下降。

一句話,人力不足。人力不足之外,也是時代條件所限。

周士相不是神仙,即便是兩世為人,他也無法變出化肥農藥來,所以廣東各地的土地開發仍是原始的耕種方式,畝產遠不是後世的千斤產量,而是隻有三四百斤,這還是好的,一般的不過兩百多斤,一些差一點的土地只能收上百來斤。

如此少的產量,即便廣東各地都建村設鄉,很多地方進行了集體化耕作,類似“屯田”辦法,但依舊無法維持十幾萬脫產大軍吃穿所需。以戰養戰便成了周士相和太平軍必然採取的手段,這手段本質就是抽血。

沒有選擇,周士相可以鐵石心腸忍受清佔區的漢人同胞為太平軍的發展和壯大付出血汗乃至性命,但現在突然有了新的選擇,周士相自然要考慮儘可能減少漢人同胞的苦難。畢竟,他也是漢人。

“於其流我漢人之血供養我漢人之兵,不妨以他族之血養我族之兵。”

周士相為用兵安南定下了基調,這基調冠冕堂皇到董常清硬是想不到有什麼反對的理由。好在,這個曾經頭不頂清天,腳不踏清地的書生很快反應過來,堅持了自己的反對意見,他道:“安南雖是小國,然國朝初始用兵,數十萬大軍費20年時光,卻終是無功而返,由此可見安南不易征伐。大帥用意是好,然大帥又從哪裡籌這數十萬大軍?若能籌數十萬大軍,又何需征討安南,直搗黃龍不是更好?”

對於永樂大帝用兵安南,周士相多少知道一些。國初,成祖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