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均具有指導意義的、統一的“商品房空置率國際警戒線”。所謂的“空置率國際警戒線”,其實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概念。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值得反思的人均住房面積

人均住房面積和住房自有率指標常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住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程序不斷加快,城市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居民居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下表是1996…2005年,中國曆年人均住宅建築面積變化的情況:

但是具體到中國31個省份城市住房水平又存在很大的地區差異和發展的不平衡。

2005年我國人均住宅面積在20平方米有2個省份,人均住宅面積在22平方米有7個省份,人均住宅面積在24平方米有8個省份,人均住宅面積在26平方米有6個省份,人均住宅面積在28平方米有3個省份,人均住宅面積在30平方米以上的有5個省份,人均住房水平地區差異很大。

中國的改革已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具有最快的經濟增長速度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的住房狀況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1995年以來,中國城鎮住房竣工面積絕對數逐年提高,但由於城鎮總人口絕對數也在逐步提高,城鎮人均竣工面積年均提高約1平方米,要達到西方國家人均40平方米左右的水平,我國住房建設仍有很大的空間,解決住房問題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問題是我們還能不能按照這樣的發展模式,按照西方國家城市化的發展道路建設中國的城市,解決中國的住房問題?

毫無疑問,中國住房狀況的改善受人多地少資源環境的制約。與國外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城市建設的後備土地資源極度匱乏,以北京為例,2005年全市人口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937人,高於日本、韓國等國家,其中,城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210人,近郊區為每平方公里5862人,城區人口密度高於新加坡和香港地區,遠郊區縣為每平方公里389人。城區人口密度為近郊區的近4倍,近郊區又為遠郊區縣的15倍。

事實上,西方發達國家在制定城市現代化評價指標時,也是首先考慮到資源和環境的制約,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如全美住房人均標準在40平方米左右,但紐約卻是28平方米,世界一些大城市如東京、新加坡、香港、紐約等人均住房面積遠小於北京市現行的面積,難道這些地區的住房建設水平和消費水平低於北京嗎?

住房自有率高不高(1)

97年取消福利分房後,在推進房改和房屋商品化、市場化的導向下,我國居民的房屋自有率大幅提高。據北京市建委的統計,2005年末,北京市居民透過租房居住的比例為約24%,房屋自有率達到75%以上,租用房屋的其中的一大部分是外地務工經商人員。其他發達國家住房自有率情況是,英國為67%(1990年)、日本(1993年)、美國為(1981年) ,香港居民居住支出佔總支出的32%,住房私有化率為(1997年),有的人選擇租房,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房屋價格大跌,到2001年住房私有化率為,近年來隨著香港房地產價格回升,加上通關的便利和與內地的交流,吸引了大量香港人到深圳和廣東沿海購房居住,住房私有化率有有所下降。國外其他國家房屋自有率一般保持在60—70%之間,且相對比較穩定,住宅租賃價格和購買價格保持合理的價值關係,隨著經濟的變化和市場價格的被動而被動。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存在的問題是:一是整體上自有率偏高,超過了應有的經濟水平和經濟發展階段。特別是,結合我國貧富差距,平均自有率就更高了,現在的情況是,有一部分人,有第二套住房、第三套住房,而有人沒有房,自有率本身失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