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今日方才是體會其中浩蕩了。林兄真是羨煞人也。”一旁的範墉在那裡羨慕不已地說道,當下也和眾人一般稱頌恭賀了一番。引得林退思少不得繼續千尋:“是啊,今科無論是否得中,某定然是要盡力展一生所學,報效朝廷的了。”
不過,範墉和林退思不知道的卻是,大王之所以要給林逋賜名,無非是因為偶然想到一樁惋惜之事罷了——歷史上,在吳越國末年“納土歸宋”的時候,時任通儒院學士的諸文官如崔仁冀等,莫不攀附新朝,到北宋朝廷中佔據翰林學士等官、成為宋朝修纂《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的主力。唯有年高德劭的林克己一心死忠於吳越,在吳越歸宋後便高老致仕、終老林泉,不問富貴。
林克己的兒子林退思,乃至嫡孫林逋,都過著這般隱逸的生活。到了林逋一代,發展到了在西湖孤山隱居、不婚不仕,梅妻鶴子的程度。如今,吳越國顯然不可能再歸宋了,林家人做官的路子也就不會掐斷,說不定漢文學歷史上,會少掉一段“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經典佳話,也不知是幸事還是不幸呢?本著這一絲遺憾,才有了錢惟昱在林克己林大學士得孫的時候,親自“信步尋訪、偶然賜名”的一幕,許是想為文明留下一絲回憶吧。
範墉更不可能知道的是,他完全沒有必要羨慕林退思一家所沐的恩典,因為如果今科他得中之後、出現在吳越高層的視野中時,將來他要是得子,哪怕他想給孩子另取他名,大王也會恩典地欽賜“范仲淹”這個名字給他兒子的。
諸人互相恭維遜謝之間,和樂樓的酒娘已然掀開簾子,為諸人上了兩道如今在華夏有錢也沒處買的精點,把諸人的話題拉回到了討論美洲問題之上。
“林公子萬福,鄙東聽聞今日是林公子宴客,仰慕令尊文名。這三道新出名點喚作‘玉米烙’、‘南瓜餅’、‘可可水’,都是三萬裡外之地特產,陳提督帶回來的珍物,還請林公子與諸位品評。”
第400章 前途何處
“此物如此晶瑩剔透,色澤燦然,說是‘玉米’之名,倒也名實相符,果真如金玉一般潤澤,卻不知口味如何——佔了林兄的光叨擾這一頓,卻不知吃完是否要作詩一首以志此盛事呢。”
數名舉子當中,數崔仁冀的家世相對最為單薄,只見他一邊說笑著用銀箸拈起一小塊裁成三角形的玉米烙糕餅,這塊玉米烙倒是渾不似後世經典的那般用拔絲的糖霜纏繞覆蓋、只求酥脆,卻蓋去玉米的光潤本色——
後世的人見慣了玉米的存在,自然不會對玉米的潤澤質感有什麼欣賞,只要好吃就行了。如今這個時代玉米卻是剛剛到中土不過半個月的罕物,充其量也就陳誨船隊裡載回來的兩千多噸而已,絕大多數都是要作為種糧使用的,錢惟昱為了讓文武眾臣重視這種作物,撥出了幾十噸作為宣傳推廣用途,賞賜試吃,因此哪怕是杭州城裡,也是極為罕見的。這家和樂樓的主人顯然是有烹調的高手,不但手藝好,還頗懂得色香味調和之雅緻,特地用的洋槐蜂蜜和飴糖汁水勾芡,雖然烙出來的點心沒有後世玉米烙的酥脆感,卻是讓一顆顆玉米粒那金光閃閃的特性襯托得分外顯眼。
崔仁冀和範墉各自咬了一小口,彈性黏糯的新奇口感頓時把他們征服了,範墉為人質樸,讚歎美味之餘,不由感慨:“此物竟是令人心覺不似吃食,為何一嚐到口中,便有‘軟玉溫香’之感……哎,不過為了這一口精餚美饌,便耗費數百萬貫營造艨艟艦隊飄洋數萬裡去尋訪,當真也不是……”
崔仁冀知道範墉是想說出什麼“聖主當勤於政、儉於用”之類的酸話云云了,立刻圓滑地出言打岔:“範兄此言差矣,雖然獲取艱難,但是此物但凡引種一次,將來便可在華夏之地自行讓百姓種植繁衍就是,不過是一朝靡費、萬世受益,這還不算曠世聖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