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海峽,連線安達曼海(印度洋)和南海(太平洋)的水道。其西岸是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東岸是新加坡、西馬來西亞和泰國南部,面積為65000平方公里。海峽長度為900公里,呈東南—西北走向,狀似漏斗:其南口寬只有65公里,向北漸寬,到印尼的沙璜和泰國的克拉地峽之間的北口已寬達249公里。馬六甲海峽因在馬來西亞海岸上的貿易港口——古城馬六甲而得名,該城在16和17世紀時是重要的港埠。

馬六甲海峽曾經長期成為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由沿岸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個國家共管。1971年11月16日,三國發表聯合宣告,宣佈共管馬六甲和新加坡海峽的事務。

馬六甲海峽處於赤道無風帶,全年高溫多雨(暴風雨一般歷時短暫),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海峽底質平坦,多為泥沙質,水流平緩。但東南峽口有許多小島,一些小島邊緣有岩礁和沙脊,妨礙航行,不時發生巨輪擱淺事件,載重20萬噸以上油輪只得繞道印尼的龍目海峽,要多航行2000多公里。主要深水航道偏於海峽東側,寬度2�7~3�6公里,可通航吃水20米的巨輪。海峽西岸地勢低平,多大片沼澤、泥質島嶼和紅樹林海灘,大船不易靠岸。

馬六甲海峽是連線、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是印度和中國之間最短的海上航道,也是亞洲與大洋洲的十字路口,是亞洲、大洋洲、非洲、歐洲四大洲之間的海上交通樞紐,直接扼住東亞國家的能源咽喉,附近又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幾個大國(中國、印度與印度尼西亞等),地理位置與經濟、軍事地位非常重要,可與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媲美,海運繁忙。其東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吞吐量為全球第四。港內碼頭岸線長達三四公里,可同時容納30餘艘巨輪停泊。擁有40萬噸級的巨型船塢,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超級油輪。

約在公元4世紀時,*人就開闢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國家的海上貿易船隻,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大約600年前,明朝鄭和波瀾壯闊的7次下西洋(歷時28年,涉及亞非37個國家和地區),竟有5次到達馬六甲,每次即率領官兵駐紮在三寶山上。鄭和船隊駐紮在馬六甲海域期間,沒有佔領馬六甲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實的和平使者。鄭和還護送馬六甲蘇丹祖孫三代朝貢往返,並對入侵的鄰國軍隊進行調和,消滅了大海盜陳祖義的侵擾,還在當地建立了許多軍事設施,制訂了一整套警衛制度,為馬六甲王朝奠定了關鍵性的基礎。此後,馬六甲臣民在百多年來均過著安居樂業的美好日子,併成為當時東西貿易活動的主要商港,馬六甲王朝亦很快成為東南亞經濟繁榮的國家。所以,當地人民至今仍對鄭和頂禮膜拜,鄭和在馬六甲的事蹟家喻戶曉。

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開闢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線。1869年,蘇伊士運河貫通,大大縮短了從歐洲到東方的航路。馬六甲海峽的通航船隻急劇增多。

近年來,過往馬六甲海峽的船隻,包括集裝箱貨船、油槽船、遊艇等,每年達8萬~10萬艘(每天有200~300艘),佔世界海上貿易的1/4到1/3份額(大多數為油輪,佔世界近一半),與其南部的龍目海峽、巽他海峽和望加錫海峽成為僅次於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的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歷來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日本從中東購買的石油,絕大部分都是透過這裡運往國內的,故常稱馬六甲海峽是其“海上生命線”。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經過馬六甲海峽的中國船隻更多,幾乎佔所有經過這裡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