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甲己經制式化,均用金屬製成,式樣因兵種及職位不同而有所區別。在春秋以前戰士的護體裝置主要是皮甲,戰國時雖然出現了鐵甲,但皮甲仍是重要的裝備。《荀子·議兵》中就有“楚人鮫革,犀以為甲”的說法,表明戰國末期楚軍仍以皮甲為主。相比之下,秦軍的裝備則有進一步的發展,從秦俑坑出土的鎧甲和兜鍪,都是用質地均勻緻密、顏色青灰的石灰岩石片和扁銅條連綴而成,被稱為“銅縷石甲、石胄”,其原形應全部都是金屬札葉製成的合甲,品類完備,製作精密。甲衣由前甲(護胸腹)、後甲(護背腰)、披膊(肩甲)、盆領(護頸項)、臂甲(護臂)和手甲(護手)等部分組成,並因兵種、身份、戰鬥需要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步兵的前胸、後背和肩部易受傷害,其甲衣多由前甲、後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騎兵必須便於騎射,其甲衣比較短小,長僅及腹,沒有披膊。車御的臂、手、頸易受攻擊,其甲衣不僅有前甲、後甲,還有臂甲、手甲甚至盆領。將、佐的甲衣則十分講究,是革、札結合的花甲,其胸、背、肩部分為皮革;腹及後腰的中心部分是金屬小札葉;前甲呈倒三角形,長垂膝間;後甲平直齊腰。還有一領特大型甲,從形體和結構判斷,這副甲可能是馬的鎧甲,即後世所謂的“馬鎧”或甲騎具裝中的“具裝鎧”。這副“馬鎧”,有頸甲、身甲、當胸和搭後組成,已經是非常完備的形制了,要比文獻記載早四百多年。同時出土的三十六頂甲冑也可分為三種型別,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由圓形頂片和四周向下連綴的側片組成。頂片四周鑽有十六組或二十六組小園孔,用以連綴側片。有的頂片中心還鑽有一孔,用來裝飾纓絡。側片為橫向排列,一共五排。由兜鍪的頂端到側片的下端長度約三十厘米,已能披到肩部,可有效保護領部和肩部,表現出更為完善和進步的時代特徵。

秦朝在京城設有太倉,在滎陽建有敖倉,貯備了大批糧食,戰時有專官負責補給。

秦朝制訂了《廄苑律》等,對馬匹的放牧、調教、管理均有規定。

秦時期,軍隊統一,軍權高度集中,軍隊的指揮和管理體制嚴密,兵役制度也較為完善,這些表明秦王朝時期的中國封建社會軍事制度的已經基本成型。 。 想看書來

秦代基本兵種

統一後的秦代軍隊,仍然分為車、步、騎、水四個基本兵種。

車兵雖已不是軍隊的主體,但仍然是戰鬥編組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兵種。從秦姑皇陵兵馬桶出土的情況看,車兵既有單獨的編隊,也有與步兵相結合的編隊,還有與騎兵相結合的編隊,並有與步、騎同時相結合的編隊。這說明車兵既可以獨立使用,又可以同其他兵種配合使用,是車、步、騎聯合作戰中的重要力量。車兵主要用於平原地區的作戰,進攻時用以衝陷敵陣,打亂敵軍的戰鬥隊形;防禦時用戰車布為陣壘,阻止或遲滯敵軍的衝擊;行軍時置於前鋒和兩翼,有利於保障部隊的安全。戰車皆為木製、單軍時置於前鋒和兩翼,有利於保障部隊的安全。戰車皆為木製、單轅,駕四馬——兩驂兩服。車上有甲士3人,御手居中,車左居左,車右居右,一律著金屬盔甲。御手因以雙手駕御車馬,目標明顯而無還擊之力,故防護十分嚴密,其盔甲的披膊長及手腕,把臂全部罩住,手上有護手甲,頸部有頸甲,腿部縛有脛繳。戰車上裝備兩套柄長為3米的矛、鉞和兩套弓箭,有的還配有盾和帶發射架的弩。戰鬥時遠則以弓、弩箭射擊,近則以矛鉞格鬥。車屬徒兵一般為8人,其裝備與一般步兵相同,其任務是密切與戰車協同,既掩護戰車的安全,又利於在戰車的掩護下擴大戰果。

步兵是秦代軍隊構成中的主體。秦始皇陵出土的絕大部分武士誦都是步兵捅。步兵靈活性大,能適應各種地形、天候和戰鬥形式,尤其利於在險阻複雜環境下行動,因而其區分和裝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