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了中原冶鐵技術,因而加快了向鐵兵器的過渡。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就在完成統一六國的當年,秦始皇下了一道銷燬兵器的命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這是我國曆史上大規模銷燬武器的空前記錄。這次銷燬的都是銅兵器。為什麼要把這麼多的青銅兵器銷燬呢?其直接目的就是禁止民間私藏武器,防止人民和六國殘餘勢力起來造反,同時也表明,已有較多的鐵製武器裝備部隊,所以才有可能把多餘的銅製兵器銷燬。但是,從青銅武器向鐵兵器過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在秦代僅僅是加速,而不是完成。因此,秦軍武器裝備顯示了新舊結合、新舊交替的歷史持點,並 表現在下述三個方面: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秦朝兵制(3)
1、裝備有大量先進的遠射武器。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出土情況表明,不論步兵、騎兵或車兵,都裝備有大量的弓、弩、箭。規模宏大的一號俑坑,每個步兵都“揹負矢箙,手持弓努”;二號俑坑還專門有一個弩兵佇列。騎兵的武器不是刀、劍、矛,而是“一手牽馬疆,一手作提弓狀”,“配備的都是弓箭”。戰車上的甲士,既持矛、戈,同時“亦備有弓箭”。這些情況說明,弓、弩、箭是秦軍最主要的武器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的弓弩分大小兩種,小者射程為150米,大者可達900米,比戰國時著名的韓弩六百步抑或過之。大弩的弓幹長176.1厘米,徑4.5厘米,弦長140厘米,比《考工記》中的有關規定(上、中、下三種弓的弓幹長分別合今152.5、145,5、 138.6厘米)有很大突破和發展,比戰國末楚弓的弓幹長(160厘米)也有提高。出土的秦弩機與戰國中期的楚弩機相比,弩臂由51.8厘米增至60厘米,懸刀有所增長,望山與弦牙距也有所加寬。出土的數以萬計的銅簇,除有一支雙翼簇外,其餘都是三稜簇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演化的三出刃簇。這是戰國末最盛行的型別,其特點是飛行中穩定,方向性和瞄準性較好。還有一種特大的簇,長達4l厘米,重約100克,是專門用於強弩的。經過化驗分析,秦簇的含鉛量高達 7.71%,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有毒“彈頭”。由此可知,秦軍所裝備的弓、弩、箭都是當時最先進的遠射武器,是構成秦軍強大戰鬥力的重要因素。
2、裝備有大量銅製的近戰武器。從秦俑坑的出土情況看,秦軍的近戰武器有長柄的戈、矛、戟、鈹,短柄的彎刀和劍,還有某些過了時的鏢、殳、鉞等等。其中戈、矛、戟、劍是當時流行的武器,鈹和彎刀是歷史上新近發現。鈹的首和劍相似,長約30厘米,裝有長約3米的柄,是一種銳利的刺殺兵器。彎刀形如彎月,齊頭無鋒,兩面有刃,是一種砍、鉤兩用的兵器。上述兵器雖然都是銅製的,但在形制上有很大創新,表現了青銅武器的高度發展。例如,殷周以來的矛頭多為柳葉形或長三角形,有較長的簡形骹附以環紐,而出土的秦矛則刃體趨向寬而直,變短並附孔以固骹,通體長度穩定在15厘米左右。據《考工記》所載,最長的夷矛不過三尋,約合今5.54米,而出土的步兵秦矛有的長達6.3米,這是因為步兵用矛遠比車兵便利,所以出現了特殊的長矛。春秋時代的劍,一般長30厘米左右,戰國時發展到六七十厘米,而出土的三把秦劍,分別為81、89、91.3厘米,可見劍己由衛體武器和表示身份的象徵物發展為近戰格鬥的重要武器之一。經化驗,秦劍由銅錫合金鑄成,銅佔76.39%,錫佔21.38%,並有其他13種微量元素,相當於中碳鋼調質後的硬度。劍身表面經過鉻鹽氧化處理,埋在地下2000多年出土後仍然光耀奪目,鋒利如新。這些先進的工藝水平表明,秦軍的青銅武器在總體上是精良而適用的。
3、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