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微微一怔,低頭看了一眼封面上的“李學”二字。
他也清楚這個理念最初是由李偉提出來的,所以對李學這個名字也並不意外。
方孝孺拱手道:“回陛下,臣這部新作的理念是李大人所提出的,因此臣起初便將其命名為李學,然而李大人淡薄名利,婉拒了此事,所以臣便想在此勞煩陛下賜名。”
朱元璋聞言,心中不禁冷哼一聲,什麼淡薄名利,在他看來這小子就是怕他再給安排新任務!
就偷懶這一點上,他是把這小子看得透透的!
當然,李偉也把他看的透透的!
“既然此書是你們書院的兩位老師共同所作,那就叫明黃理學吧。”朱元璋理所當然的道。
李偉猜得很對,而且朱元璋覺得自己這個命名很合理,方孝孺和李偉都是明黃書院的人,他們作的學說,命名為明黃理學,這多合理啊!
“是,臣遵旨!”
方孝孺對此倒沒什麼意見,他自從進入明黃書院,在與李偉的相處中雖然受了不少委屈,但也多次大受啟發,讓他對這書院也漸漸有了些感情。
朱元璋定下此事後,又向朱標說道:“標兒,回頭你督辦一下禮部恢復科舉的事,雖然高信被斬了,但科舉之事不能停。”
科舉之事雖是高信提出來的,但卻並非他一人之事,禮部上下,包括地方各府縣,都有參與其中。
現在的科舉可不像後世高考那樣方便,一年來一次也輕輕鬆鬆。
朝廷要開科一次,首先得讓州縣舉行院試選秀才、省府鄉試選舉人,最後才是舉人進京參加會試、殿試,考出前三甲。
一甲就是大眾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二甲進士,三甲同進士,多的時候四五百人,少的時候幾十,至於具體要多少,那就得看朱元璋刀人的速度了。
“兒臣遵旨!”
朱標立即恭聲答應,他當然也很清楚父皇的刀速,如今朝廷正是缺人之際,這次開科他定要多招些賢才進來才行!
自胡惟庸被殺之後,中書省大半官員被牽聯,再加上範敏貪汙、“李黨”倒臺,文官死了一批又一批,如今朝廷職缺嚴重!
而且這還沒完,朱元璋接著來還要再起屠刀,把那些暗中興風作浪的東西都揪出來,再砍一大批!
刀速太快不趕緊招人是不行的!
朱標和方孝孺兩人各自得了聖命,隨後便一起告退離開了。
朱標回到自己文華殿,準備督辦科舉之事,而方孝孺則是去領了官服憑證,準備進國子監講學。
當然,明黃書院這邊他也不會放棄,抽時間還是會過去授課的。
……
大明立國之初,朱元璋就設立了國子學,後來改名為國子監。
國子監有三等六堂,一等率性堂,二等修道、誠心兩堂,三等正義、崇志、廣業三堂。
其中的學子,以各地選貢的貢生為主,另外還有皇帝賞賜官員子女的名額,以及一些會試落榜留級的舉人等等。
這些學子中,除了少數是交錢進來的之外,其他人不但不用交學費,還有補貼的食祿可拿,除了這些明確的待遇,還有其他許多隱性的福利,比如與秀才等同的一些待遇,像是免除丁役之類的,還有監生中優秀者可以經舉薦進入朝廷各衙門觀政歷事等等,可謂是好處多多。
方孝孺是宋濂的得意門生,在文人圈子裡名氣很大,國子監祭酒宋訥得知他要進國子監後,也很是高興,特地下令召集優秀學子前來聽講。
國子監的學子也都非常期待,早早的便齊聚一堂,想聽聽這位聞名已久的才子會給他們講授些什麼。
率性堂,祭酒宋訥和司業杜斆兩位堂官端坐,其他人包括方孝孺都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