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7部分

利便》,特著“建康根本論”、“江流上下論”、“江淮表裡論”三論,建議:立都建康以為興王之基;屯兵江陵、襄陽、武昌、九江以固上下游之勢;守江以治內,備淮以治外,表淮而裡江,如此則中原可復。

山東和荊襄猶如東南的兩翼,屏護著整個江淮防禦體系。山東足以屏護淮泗上游,荊襄足以屏護江漢上游。前人曾言“欲固東南者,必爭江漢;欲窺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漢而無淮泗,國必弱;有淮泗而無江漢之上游,國必危。”北據山東以固淮泗上游,西保荊襄以固長江上游,是為保據東南者的最好態勢。

但眼下,青龍教既無江淮,又無江漢。反而云錚早已看出問題的關鍵,寧可不要雲逸十萬大軍回援虎牢關,也要他立刻南下,奪取江淮。

偽朝現在的淮河防線是什麼樣子呢,大魏在淮河一線置列有一系列重鎮,以扼淮河支流與淮河的交匯口。在淮西,主要是壽春(今壽縣)和鍾離(今鳳陽),在淮東,主要是淮安和盱眙。

淮河上游支流主要有穎河和渦河。穎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曰穎口,渦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曰渦口。壽春正對穎口,擋穎河、淮河方向的來敵;鍾離正對渦口,擋渦河之衝。南北對峙之際,鍾離與壽春俱為淮西重鎮。

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有泗水,亦曰清河。古代泗水自山東南流,在淮安附近匯入淮河,入淮之口曰泗口,或曰清口、淮口。淮、泗水路自古為南北交通要道,山陽和盱眙即在其附近,控制著泗水方向的來路。在這一方向,若取更積極的態勢,還可經營彭城(今徐州)以圖北方。

壽春即今之壽縣。淮河主要支流穎河在其附近匯入淮河。穎河為中原與江淮之間的一條重要交通線,穎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曰穎口。壽春正對穎口。自穎河或淮河上游而來之敵,必經壽春。顧祖禹稱壽春“控扼淮穎,襟帶江沱,為西北之要樞,東南之遮蔽。”另外,壽春一帶,為黃淮平原的一部分,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宜於屯耕。故其地利足以為戰守之資。

戰國末,楚失鄢郢之地後,東徙淮南,一度以壽春為都。西漢時,壽春為淮南王國都。淮南國地大力強,值漢廷削藩之餘,怯不自安,遂謀起兵。伍被建議:“略衡山以擊廬江,有尋陽之船,守下雉之城,結九江之浦,絕豫章之口,強弩臨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東保會稽,南通勁越,崛強江淮間,可以延歲月之壽。”

東漢末,袁術據壽春,帝制自為。曹魏正始四年(243年),鄧艾行巡淮河南北,行視陳、項以東,至壽春,上表建策,建議:“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屯三萬人,什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歲豐常收,三倍於許。如此,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主政的司馬懿採行其策,在淮河南北大興屯田,廣開河渠,以增灌溉、通漕運,自是以後,每東南有事,大軍泛船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為以後西晉滅吳打下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雙方對峙於江淮之間,壽春擋南北之衝,為南北雙方爭奪的急所。司馬睿初定江東,應詹即建議說:“壽春,一方之會,去此不遠,宜選都督有文武經略者,遠以振河洛之形勢,近以為徐豫之藩鎮。綏集流散,使人有攸依,專委農功,令事有所局。” 東晉立足江東,但仍以收復中原為號召,故經營壽春,以守而言,可為淮西重鎮,以進取而言,可與中原形勢相呼應,且兩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