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徐福。《史記》記述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山東一位方士徐福上書說:東海之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島上有神仙和仙草。秦始皇聞訊大喜,便派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但以後徐福竟一去不返,找到一片“平原廣澤”,自立為王。以後,中國的歷代文人都把徐福奉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日本僧人絕海中津,兩人賦詩唱和,也提到徐福。
日本也有很多這方面的傳說,不少地方都有關於徐福的遺蹟和故事。例如,九州佐賀縣的伊萬里港傳說是徐福艦隊到日本登陸的地方。在和歌山縣新宮市有徐墓。據說徐福曾經在佐賀市的金立山住過,因此當地居民建金立神社奉祀徐福。佐賀縣每50年舉行一次隆重的“徐福大祭”,最近一次是1980年。當地還流傳著徐福登金立山遙望西方懷念家鄉的故事,甚至還有徐福和土著酋長的女兒阿辰的愛情經歷,這就很帶有浪漫色彩了。
2.公元6世紀至9世紀,即中國隋、唐時期,日本是大和時代後期、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前期。這個時期的交流路線則以直接渡海為主,交流方式有使節人員往來,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來華,出現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內容則以制度文化層面為主,如日本學習唐朝律令制度實現“大化革新”,同時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築、雕塑、詩歌等方面。
從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的兩個半世紀裡,日本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
公元742年,日本政府派人到揚州大明寺邀聘鑑真及其弟子東渡。弟子們害怕渡海風險,起初無人答應,而年過半百的鑑真卻毅然說道:“為了弘法傳道,何惜身命!”在他的感召下,有21人願意跟隨師父赴日。但是,在12年中,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沉船、犧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五次失敗,鑑真雙目失明,九死一生,但是鍥而不捨,百折不撓,終於於753年12月20日抵達日本。日本的官方、民間佛教界對鑑真的到來極為重視,為他設壇授戒。756年孝謙天皇任命他為大僧都,統理日本僧佛事務。759年,鑑真及其弟子們苦心經營,設計修建了唐招提寺,此後即在那裡傳律授戒,成為日本律宗的始祖。763年鑑真在唐招提寺逝世,享年76歲。
3.公元10世紀至14世紀,即中國五代和宋、元時期,日本是平安時代後期、鎌倉時代和室町時代前期。這個時期中、日之間雖然基本上沒有正式使臣互聘,但是民間貿易和僧侶往來卻十分活躍,兩國也透過這些途經進行官方聯絡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僧人,在宋元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充當了重要角色。
4.公元14世紀至19世紀,即中國明清時期,日本是室町時代後期、安土桃山時代與江戶時代。這個時期交流方式更加多樣化,既有貿易(如明代的勘合貿易、清代的信牌貿易),又有移民甚至戰爭。交流的內容除物質的商品貿易外,更突出精神文化,而且逐漸從佛教這一重點轉移到儒學、美術、書法、醫學以及政治和經濟上來。這種政治和經濟方面的交流,反映出日、中兩國在向現代社會轉化過程中的一些特點。
例如,日本的雪舟和尚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人物。他1420年出生在一個下級武士的家庭,12歲入寺為僧,繪畫天分極高,在京都相國寺學習禪宗,又學習繪畫。他十分嚮往來中國加強這些方面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