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男人在工作單位和包的問題上,選擇同樣有限,大部分人拎在手上的那幾幅人造革,似乎就叫做“包”,最多也就是以攜帶方式來定義的“提包”或者“拎包”,並無特別的名稱。改革開放後,手提電話未被引進前的那十年間,是傳統公文包的天下。不過,老土公文包不僅因體積過大而攜帶不便,且在下班後還會造成仍在上班的不良感覺,配襯亦只限於正裝。沒幾年,公文包就銷聲匿跡,只留下這麼一段子:老虎和烏龜打架,被烏龜咬了虎鞭不放。猴子見了,對老虎豎起拇指:虎哥,你真牛啊,走到哪裡都掛著個公文包。
由“大哥大包”演化而來的“男裝手袋”,則以其輕而不薄,亦莊亦諧等諸多好處,將此等弊端一概革除。色彩上亦較老土公文包於黑、褐之外有更多變化,不用說配襯奼紫嫣紅的外套,哪怕配襯形色各異的內衣,也絕對不會失禮。
唯一的缺憾,還是與“大哥大包”或“男裝手袋”這兩個名稱有關。前者流於俗鄙且名不符實,後者失之於籠統而缺乏個性。不過,若按照廣州市皮具行業商會對“手袋”一詞所下的專業定義:“狹義的手袋,是具有手挽的各種袋的總稱;廣義的手袋包括:有帶的背袋、沒帶的錢包、皮夾,即袋、包、夾三大類。以用途分,有旅行袋、公文袋、時款袋、包裝袋、錢包、腰包、書包、皮夾九類。”這除了一條先天性發育不良的手挽,既無揹帶,又不算錢包、皮夾,更不能在上述九大門類中入流的“大哥大包”,除了又名“男裝手袋”之外,竟不知應如何歸類。
關於女裝手袋,已經有太多的陳腔濫調,像什麼女人身體的一部分、女人的包盛滿了女人的秘密,等等。男人手裡有袋,心裡也有秘密,對於包袋卻沒有多餘的想法,只是斷不可只自己長時間處於徒手狀態,傘或拐、手槍或手袋、自己的身家或他人的性命,男人手裡總得拿住些什麼才好,唯如此,內心才不至於空虛到要隨便找個什麼袋狀物體一頭鑽進去的地步。
。 想看書來
打 錯 了(1)
電話的好處,在於不必面談。不必面談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使通話雙方免除了見面時必要的那套禮節,也算是效率的一個方面。
據一則“國際商務禮儀”告誡,一旦發生商業糾紛,巴西人習慣於在電話裡惡言相向,一見面卻嘴上抹蜜,行禮如儀,簡直判若兩人。很顯然,“和當面交談一樣簡單”之類,其實只電話業務的推廣用語,當面交談一點也不簡單,還不如改說“沒當面交談那麼複雜”。這事也和寫信一樣,“如晤”、“握手”以及“親親”,等等,只是體例上的禮儀。就算是“親你一百次”、“親你一千次”,其實是一次也不必。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在電話裡所有人都知道你不是一條狗,這主要是因為狗不會說人話。
重在說話,聽其言而不必觀其行。也就是說,如果你的狗會說人話,也就沒有人知道你不是狗了。
然而各種電話禮儀教程卻不這麼認為。它們相信,打電話和聽電話的禮儀並不只限於口頭語言,還包括說話和聽話時的身體語言。以下是我從浩如煙海的資料裡整理出來的兩大基本戒律,如有違反,一概被視為非禮:
一、通電話,汝不僅要速度快、態度好,且要姿勢雅、表情佳。汝應走近電話,雙手捧起話筒,站姿,注意使嘴和話筒保持四厘米左右距離,要把耳朵貼近話筒,仔細傾聽對方。同時,汝要面含微笑,不可坐著不動,或一把把電話拽過來,抱在懷裡,夾在脖子上通話。亦不要拉著電話線,走來走去;也不可坐在桌角、趴在沙發上或是把雙腿高抬到桌面上,大模大樣地與對方通話。
二、通話全過程中汝不得對著話筒打哈欠、吸菸、喝茶、吃零食,也不要同時與他人閒聊;彼時若有非吃不可之東西,則務必徵得對方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