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城處於山東丘陵的邊緣地帶,南側便是延伸至此的泰山山脈,而北側則是改道後奔流不息的黃河,濟南就這樣被夾在了河邊平地上。
由於泰山山脈呈現南低北高的態勢,降雨多發生於北側山區,濟南的地層中,下層為密不透風的花崗岩,而上層則是較為疏鬆的石灰岩,大量地下水在由山區借地勢而下後匯聚於此,
在水壓的作用下逐漸形成大密度的泉水,造就了濟南四面荷花三面柳,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景象。
但濟南的發展上限也被這三面環山一側鄰水的地勢鎖死,整個城市想要發展就必須沿著山脈北側向黃河上下游拓展。
即便如此,省外知名度也比不上青島與曲阜,吞併萊蕪之後首位度短暫上升,隨後繼續保持在倒數第一的位置上,讓這個省會好不尷尬,
連山東的新聞都得同時強調濟南、青島首位度,打造雙省會格局來掩飾濟南不溫不火的局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在青島成功躋身新一線城市的同期,濟南這個理論上的山東老大哥還在二線城市中徘徊,地形地勢對城市的發展約束不容小覷,
濟南成也泉,敗也泉,劉瑞捫心自問找不出如何破局的方式,他甚至打算要不乾脆將未來的山東省會放到青島算了。
但細細盤算之後又發現這不可行,起碼這幾年不行,因為日本人的艦隊一直是一個巨大的海上威脅,省會不能在日本人的艦炮打擊範圍內!
就衝利於防守這點,濟南作為一個軍事重鎮交出了及格的成績,雖然比不上襄陽這類扼守要道又能打能抗的城市,但面水傍山的濟南起碼比華北平原上的一眾城市好防守不是?要不然英語皇帝朱棣同學也不會在山東被鐵鉉和盛庸攔住兩年。
為了讓列車炮能順利運抵,飛虎軍鐵道兵部隊撿起了齊王主政時修到半路就沒動靜的膠濟線,從章丘一側繞開了令所有鐵路人都十分頭疼的山區路段,
列車炮光是炮身車段就有160噸重,還沒算上伺候這名法蘭西小姐的彈藥車廂、備件車廂、警衛車廂等,
為了保障列車炮的平穩運營,楊林直接為其單獨成立了一個鐵道炮兵旅,數千人伺候這一個獨苗。
“你說要是火車能跑出200km\/h多好,高速鐵路的爬坡能力是現在列車的四倍,能夠輕鬆將線路掰直不少,咱們也就不用在這裡繞遠路了!”
一名年輕的鐵路工程師在終於鋪設完的簡易鐵路上發著牢騷,
即便鐵路與火車成為人們征服距離與原野的最大手段,但大自然的偉力還是讓人類的科技不得不謙卑的低頭而行。
可人類彷彿天生就有m屬性一般,大自然越是舉起她草綠色的皮鞭抽打,人類對於征服自然的想法就越濃烈。
“200公里的時速?你可真敢想!咱們現在的機車頭空載能在平地路段跑出98km\/h的最高時速就已經是極限了,正在試驗的電傳動內燃機車組據稱速度能達到130km\/h,200公里的列車不知道我們這輩子能不能看得到。
就算列車真的能跑出200km\/h的速度,路基肯定要大改!到時候高速鐵路一公里花的錢說不定頂我們五公里!”
正在驗收施工質量的老技術員對於新生代的技術狂想曲不感興趣,只是將其當做痴心妄想來看,
畢竟在現在這個時間段,掏出一列200km\/h的正常編組列車實在是一件聳人聽聞的事情,即使是滿鐵在後來新京段投入的最快列車亞細亞號,時速最高也只有130公里每小時。
大傢伙都認為與其花大價錢實驗專門用來衝刺記錄的高速列車,還不如集中力量攻關內燃機車,隨後逐步將現在平均執行時速50km\/h的蒸汽機車提上來,玩小步快走,腳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