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7部分

界人民所犯下的罪行。但是實際上呢?這近三十萬的戰俘,真正能夠最終走到雅庫茨克的,僅僅不過一萬四千餘人。

“這是一次艱難的旅程,是名副其實的死亡行軍。戰俘們缺少足夠的禦寒衣物,卻被迫要在以嚴寒著稱的西伯利亞冰原上躑躅而行。沿途,負責押解的俄國士兵,極盡虐待之能事,不供給足夠的食物,不供給熱水,不給與足夠的休息時間,夜間宿營時,戰俘沒有帳篷,只能在風雪之中擠做一堆彼此取暖。一千四百餘公里的距離上,共有近二十九萬人倒斃於途,幾乎每行走四米,就有一名戰俘或是平民死去,人員傷亡之慘重,堪稱世界之最。”

“在最初的時候,俄國人還有專門的開車用來收斂倒斃途中的屍體,但是及至進入荒漠,他們甚至連屍體都不去收斂了,而是任由他們曝露在荒原之上,或是被隨後的風雪掩埋,或是被野獸殘忍的分食……”

後世,日本專門研究二戰史的一些書籍上,對這一次戰俘的長途行軍,做了如上記載。

其實,在楚思南做出這一決定的時候,蘇軍將領中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見,只不過反對的聲音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畢竟在蘇俄的歷史上,將戰俘運往西伯利亞擔當苦力,已經成為了不成文的慣例。

隨著三十萬日軍戰俘正式踏上遙遠的死亡之路,歷史的畫卷輕輕扇動,舊的一年在硝煙與死亡的瀰漫中被掩蓋,而充滿希望與預示和平的一九四三年,悄無聲息的到來了。

第一章 新的契機

一九四三年初的蘇聯西線戰場,隨著蘇軍新一輪冬季攻勢展開,新的契機出現了。

在聖誕節剛過的短短一週時間內,蘇軍在南線的百餘萬大軍,在朱可夫的指揮下,開始對滯留烏克蘭境內的德軍南線部隊發動了類似於分兵掃蕩一般的迅猛攻勢。經過長達半個月的進攻,蘇軍先後奪取羅斯托夫、扎波羅熱、斯大林諾等烏克蘭境內的重要地區,並一舉攻克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

在這種情況下,德軍南線部隊以及中央叢集方面都面臨著極其惡劣的形勢,毫無疑問,一旦烏克蘭全境落入蘇軍之手,那麼,蘇軍將有可能沿第捏伯河西進,奪取敖德薩,並繼續由這一線向羅馬尼亞發起進攻。對於此時的德軍來說,準確的說,是對戰爭中的德意志帝國來說,羅馬尼亞的地位至關重要,那裡出產的石油,是德軍維繫戰爭的重要資源。

為扭轉南線戰役的頹勢,德軍總參謀部重新下達了一系列的命令:希特勒親自下令,撤消了前階段戰役中遭受沉重打擊的B集團軍群番號,重新組建了南方叢集,並任命曼施坦因為軍群總司令。

就在這個關口,蘇軍西線指揮高層卻出現了問題,一直以來指揮該地區作戰的朱可夫,同西線總指揮科涅夫之間,就下一步進攻作戰著重點的問題,產生了嚴重分歧,兩人甚至在軍事議定會議上炒得不可開交。科涅夫認為,在目前烏克蘭局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南線蘇軍應該轉入對羅馬尼亞方向的突擊,一方面可以從左路對德軍地中央叢集實施側翼攻擊,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威脅到德國的石油主產區。而朱可夫則對這一戰術不以為然,他認為在前一階段的戰役中,德軍雖然遭受了慘重的損失,但是如果說蘇軍就這樣穩佔了上風似乎為時尚早,而要想在這種情況下一舉奪定戰爭的結局,更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朱可夫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應該繼續集中全力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