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有劃時代意義的劇場,則非第一舞臺莫屬。
民國以後,除了第一舞臺,還有很多有名的戲園陸續出現,比如1921年建成的真光戲院。民國以後再也不存在宵禁的問題了,真光戲園建在內城,就是今天東華門大街中國兒童劇院所在的位置,它的存在梅蘭芳早年舞臺演出劇照,背景是友人相贈的軟緞手繡百鳥朝鳳“守舊”,上款為“畹華博士惠存”,“博士”之稱當在梅蘭芳1930年訪美歸來之後,可見彼時“守舊”仍在使用於中國戲曲上是值得濃墨重彩書上一筆的。真光戲園的外形完全不同於舊式戲院,而是採取了西洋的巴洛克式建築形式,內部也是鏡框式的舞臺。
真光戲院建成後幾度變遷,最早是演戲,抗戰勝利以後變為真光電影院,第一輪引進的美國電影如《魂斷藍橋》、《鴛夢重溫》、《出水芙蓉》等就都是在真光電影院放映的,那裡裝置、音箱條件也是當時最好的。1949年以後改名為北京劇場,人藝的首都劇場當時還沒有建成,老舍先生的《龍鬚溝》第一次上演就是在那裡。後來從北京劇場改成了兒童藝術劇院,像最早的兒童劇《馬蘭花》都在那個劇場演出。
1922年開明戲院建立,在珠市口大街路南。開明最突出的特點是看戲不再由領位領進戲院,而是首次設立了售票房,對外預售戲票。開明也是新式建築,維持了很多年,是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最喜歡的劇場。1949年以後改稱*劇場,到了六十年代改為珠市口電影院,再往後則因兩廣路的拓寬而不復存在了。開明戲院在現代京劇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可謂名家薈萃,盛況空前。
1930年建立的哈爾飛劇場,是在原奉天會館的基礎上改建的。其名本來自英文“Happy”;但是誤寫作“Halpy”,所以連帶音譯也成了似是而非的“哈爾飛”。當時那裡主要演出京劇。解放以後改名叫西單劇場,電影、戲劇、戲曲什麼都演,改革開放初期被北京曲劇團佔用,現在也不復存在了。
1937年出現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劇場,一個是長安戲院,一個是新新戲院。長安戲院原址在西單的東南角,新新戲院就是後來六部口首都電影院所在,今已拆除。長安和新新在三十年代來說,已經是很現代化的劇場了。當時對一些清末留下來的劇院戲園也進行了改造,如吉祥茶園改為吉祥戲院,並將一個經營虧損的飯館買下來做成休息室,劇場面積擴大了,一併進行了現代化的改建。
清末的一些茶園,到了民國時期也經過了一些改良。例如在西珠市口路北有一座文明茶園。這個茶園在中國戲曲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很多有名的演員都在那演出過。文明茶園的建造時間大約是在1907年,也就是在辛亥革命前夕。文明茶園在建成之後,以標榜文明著稱。首先是允許女觀眾進入茶園看戲,這個在當時屬於特例。文明戲園戲臺抱柱的對聯內容,也不像很多舊舞臺那樣表現人生如戲的虛幻消極思想,而是宣傳維新愛國、倡導文明的內容:“強弱本俄頃,願同胞愛國正宗,此日漫談天下事;古今無常理,結團體文明進步,他年都是戲中人。”文明茶園建成後,一直就是進行京劇演出,譚鑫培最後一場營業性演出也是在文明茶園。那是在1917年,他和陳德霖合演《南天門》,這出戏也叫《走雪山》,演出中間陳德霖就發現譚鑫培的臉色大變,之後譚便重病纏身,後來在那家花園為接待廣西軍閥陸榮廷而演出《洪羊洞》,完全是不得已抱病而為,並非營業性演出。著名旦角王惠芳、梅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