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侮辱,所以仍不願意和女賓在同一個劇場看戲。一開始是有些劇場可以,有些劇場不行,珠市口的文明茶園就是最早允許女賓入園看戲的戲院,後來逐漸放寬,但是男女要分坐。這其中還牽涉劇場結構的問題,一般城市平民的婦女沒有到劇場看戲的機會,一些地位高、大宅門的婦女,廊座或者池座自然不行,但可以坐在包廂裡看戲。直到二十年代初,男女分坐的局面才算徹底結束。
民國時期至1949年以後的劇場建設
民國以後的劇院,發生了突出的變化。1914年以後建了大批比較新式的戲院,相對舊式茶園,裝置條件有了改觀。最初建成的裝置最好的劇場叫做第一舞臺,現在知道第一舞臺的人已經很少了。第一舞臺在珠市口大街路北,它籌建於1912年,由楊小樓和另外兩位社會聞人共同出資建立,於1914年正式開業。第一舞臺以著火著名,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從它建造好的第一天演《鍾馗嫁妹》的時候就著了火,但火勢不大,當時有各種說法,有說是後臺吸菸引著的,也有說是地痞流氓故意縱火燒起來的,這把火影響不是太大,很快就修復了。到了1918年,第一舞臺又著了一次大火,這次火勢比較大,幾乎燒了劇場將近三分之一,當時楊小樓各方奔走,社會賢達出資,總算再度修成。然而,劇場1937年終於還是毀於大火,那時候已近盧溝橋事變,民生艱難,百業凋江南的忠王府戲臺,其形式與北京的倒“品”字舞臺別無二致敝,自然也就沒有能力再修,第一舞臺從此就從北京城消失了。
存在了二十餘年的第一舞臺在戲曲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此期間重要演員包括四大名旦、四大鬚生,無一不在此登臺獻藝。第一舞臺的建築結構也完全與舊式的舞臺不一樣。劇場設有大門,有整個用鐵皮做的罩棚,可以容納觀眾進場和休息。劇場佈置也改變了舞臺和觀眾的相對位置,過去的劇場安排都是觀眾席側對舞臺,故看戲也被說成聽戲,比如舞臺是坐南朝北或者坐北朝南,觀眾席卻是坐東朝西或坐西朝東;第一舞臺則改為觀眾坐椅面對舞臺,成為純粹的演出與欣賞的關係。另外,第一舞臺不但有了聚光電燈的照明裝置,還將舊式的“品”字形舞臺改為有臺唇的鏡框式舞臺,並且有了可以旋轉的臺心,觀眾坐椅也相對比較舒適,雖然有“扔手巾把兒”的,但相對以前的茶園來說還是要安靜和淨化了許多。
說到舞臺設計,清代和清代遺留至民國的劇場基本上都是品字型形式。這種舞臺的特點是前面突出來一塊,臺子一般的高度在九十公分到一米之間,比我們今天的舞臺要矮得多。另外,它的周圍有一個大概六十公分的護欄,據說是源於宋代的勾欄,這就造就了演員和觀眾之間明確的區域劃分。舊式品字形舞臺不但凸出,而且有些上面還有頂,好像亭子似的,兩邊有柱子,比較影響視線。柱子上面往往掛有“金榜題名虛歡樂,洞房花燭假姻緣”一類反映戲與人生哲理的對聯。鏡框式舞臺沒有柱子,從視覺來講就開闊多了,戲曲演出也就更便於觀賞。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北京劇場的歷史記憶(7)
另外,最早的時候“文場”(即樂隊,也稱“場面”)是在臺面後部的,後來逐漸移到側面,像第一舞臺就是這樣。但是,它的有些設施還不如民國中後期進步,包括舞臺背後的天幕,在行話裡叫“守舊”。有的守舊是某位捧角的觀眾為某位演員專門繡的圖案,雖然繡工很講究,但畢竟攪亂了舞臺的氣氛;甚至還有很多廣告,不管演什麼戲,上面總掛著“烏雞白鳳丸、牛黃解毒丸”一類,和戲曲的內容毫無關係,對觀眾的視野也是一種破壞,直到後來才得到改良和淨化。第一舞臺時期雖然舞臺改變了,觀眾席有了改進,很多方面卻還是比較遵循傳統的;它畢竟是民國以後建的最好的、最完善的一個舞臺,區別於清代舊式茶園,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