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精兵,迂迴抄襲趙軍後路,把趙括的大軍截成兩段,首尾不能呼應,另派5000名輕兵直搗趙軍營壘,使趙軍失去根據地。秦軍的精銳騎兵不斷往來突襲趙軍,趙軍屢戰屢敗,只得就地築營壘,由進攻改變為防禦,等待援軍。
秦軍包圍趙軍的捷報傳到秦國都城咸陽,秦王十分得意,親臨前線,把當地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充軍,調往戰場,切斷趙國的援兵和糧道。陷入重圍的趙軍斷糧已46天,飢餓計程車兵甚至互相殺食,情況十分緊急。趙括組織了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企圖開啟一條出路。可是,秦軍的包圍似銅牆鐵壁,突圍了四五次都沒有成功。最後,在絕望之下,趙括只得親自率領精兵,披上厚甲,騎上戰馬,孤注一擲,強行突圍。不料趙括剛出現在陣前,就被秦兵射死。趙軍失去了主將,無人指揮,軍心大亂,秦軍趁機發動猛烈進攻,趙軍大敗,只得投降。
40萬趙軍投降後,白起怕已降的趙軍尋機造反,僅把年幼的240人放回趙國,其餘40多萬降兵全部被活埋,造成了一次空前的大慘案。直到現在,在山西高平古戰場上,還經常發現有箭鏃、戈頭、枯骨等,大概就是長平之戰的遺物。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蒙受了慘重的損失,從此失去了與秦國爭奪天下的條件。儘管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秦軍受到趙、魏、楚的聯合打擊,遭到挫折,但實力並未受到多大的削弱,也沒有改變秦與東方六國間的力量對比,它仍不斷向東方各國進攻。經過反覆較量,秦越戰越強,東方六國一個個敗落下去,秦統一六國的條件逐漸成熟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從邊陲牧馬到統一天下(6)
公元前234年,秦軍對韓國發動攻勢,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序幕。儘管韓國割地稱臣,以延緩秦國的進攻,但仍未使秦罷兵。公元前230年,秦大將內史騰率軍長驅直入,俘獲韓王安,將韓國變成秦國的一個郡,至此韓國滅亡。秦滅韓後,下一個攻擊目標就是趙國。
秦國在攻趙之初,遭到了趙國的頑強抵抗。趙國名將李牧驍勇善戰,屢敗秦軍,以至秦軍聞風怯戰。於是秦國施計收買了趙王近臣,大肆誹謗李牧,趙王聽信讒言,派趙蔥、顏聚殺李牧而取代之。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大破趙軍,趙蔥被殺,顏聚敗逃,趙王遷成為秦軍的俘虜。同年10月,秦軍攻克邯鄲,趙國公子嘉逃往代郡(今河北蔚縣),自立為王。趙國實際上滅亡了。
秦滅趙之後,王翦乘勝率軍北上,駐紮於中山(今河北定州),形成兵臨燕國,威脅代郡的局面,引起代、燕一片恐慌。燕國本來距秦國最遠,但趙國亡後,燕國統治者感到唇亡齒寒,惶惶不可終日。燕太子丹派刺客荊軻刺殺秦王未遂,反而促使秦以重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王翦大軍攻佔燕國首都薊城(今北京),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遼東。秦將李信緊追不捨,燕王被迫殺太子丹謝罪,但並不能扭轉局面。燕王在遼東苟延殘喘4年之後,終於被秦所滅。
秦軍攻克薊城後,把軍事進攻的矛頭轉向了南面的楚國和魏國。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率10萬大軍攻打魏國。秦國包圍了魏國都城大梁,放黃河、鴻溝的水灌進大梁城內。3個月後,城牆倒塌,大梁城被攻破,魏王投降,魏國滅亡。
此時,楚國正在發生內亂,政局不穩,國勢日衰。公元前225年,秦準備興師滅楚。秦王在制訂作戰計劃時詢問李信和王翦,攻楚所需多少兵力。李信年輕氣盛,驕傲輕敵,說:不過20萬吧!而王翦諳於用兵之道,深知楚國地廣人多,堅持非60萬人馬不可。秦王認為年老的人到底膽小,就派李信為大將,蒙武為副將,率領 20萬大軍伐楚。王翦遭到冷遇,便推託有病,告老還鄉了。
秦、楚大戰一開始,李信兵分兩路,攻勢迅猛,連連擊敗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