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的意思,是秦國迫使別國幫助它進行兼併戰爭。 。 想看書來

從邊陲牧馬到統一天下(5)

公元前317年,魏相公孫衍首先發起合縱,聯合東方各國,共同抗秦。這一次合縱攻秦,參加的有魏、趙、韓、燕、楚五國,又稱"五國伐秦"。眾諸侯推舉楚懷王為合縱的縱長,大有壓倒秦國之勢。秦國則派張儀進行"連橫"活動,說服齊、楚不與其他諸侯國聯盟,因此齊、楚兩國對合縱不熱心,沒有出兵,實際上只有韓、趙、魏三國與秦交戰。三國聯軍剛進至函谷關,就被秦軍擊退。後來,秦軍又在修魚(今河南原陽)打敗聯軍,殲敵8萬。五國伐秦"壯舉"至此宣告失敗。

當時,東方諸侯國中勢力最強的是齊、楚兩國。齊與楚結成盟國關係,雙方互相支援,加強了齊國與秦國爭雄的力量,因此秦國千方百計要破壞齊楚聯盟。公元前313年,秦國政客張儀來到楚國。他對楚懷王說:您如果聽我的話,與齊國斷交,秦王就獻出商於 (今河南淅川)一帶600裡的土地給楚國。楚懷王是個昏庸糊塗之人,被張儀的花言巧語所迷惑,不聽屈原等忠臣的勸阻,貪圖便宜,果然派人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與楚絕交而與秦結交。當楚王派人向秦國討取土地時,秦國拒絕不給,張儀翻臉不認過去許下的諾言,辯解說:沒有這回事,是楚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裡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獻自己的六里地給楚王,哪裡是什麼600裡啊!楚懷王聽了使者的回報大怒,發兵攻秦。秦軍在丹陽(今河南丹水)大敗楚軍,進而佔領楚的漢中郡。楚失漢中後,又調集軍隊重新向秦反攻,一直打到秦國的藍田(今陝西藍田),但因孤軍深入,又遭慘敗。

公元前278年,在齊國政客蘇秦的合縱鼓動和各國君臣頻繁磋商下,韓、趙、魏、齊、燕五國組成聯軍,推舉趙國的李兌為主帥,揚言要大舉攻秦。但參加合縱的各國皆有各自的打算,沒有一國真正肯拿出實力。就連主帥李兌也因接受齊國的拉攏,而準備幫助齊國滅宋國,並無攻秦實意。虛張聲勢的反秦聯軍,在函谷關外大肆鼓譟一陣之後,就沒有任何行動地結束了。

自公元前286年以後,秦國不斷向東方的韓、趙、魏和南方的楚國發動進攻,並取得輝煌的勝利。例如秦將白起率兵攻下楚的國都郢(今湖北江陵),迫使楚國遷都。秦軍曾兩次逼近魏國國都大梁,使得魏國獻出大片土地。在這些年的戰爭中,多數戰役都以秦國勝利而告終,秦軍所向披靡,銳不可當。

在與六國的戰爭中,秦國同趙國的戰爭最激烈,規模也最大,其中最著名的是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採用範睢的"遠交近攻"之策,派兵猛攻趙國的上黨郡(今山西長治),趙軍駐守在上黨的兵力很少,頂不住秦軍的進攻,被迫撤退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當時的形勢是秦強趙弱,秦軍想速戰速決,而趙軍則打持久戰。趙軍大將廉頗固守不戰,以逸待勞,消耗秦的力量。雙方相持3年,不分勝負。秦王看到戰爭曠日持久,攻不下長平,就採用範睢的離間計,散佈廉頗懼敵不戰的流言,趙王果然中計,馬上召回廉頗,派年輕的趙括去作統帥。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他從小跟父親讀了不少兵書,學了整套兵法,理論上很有一套,常自以為了不起。實際上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並沒有真正打過仗。公元前260年,趙括掛上帥印,來到長平,代替廉頗統領40萬大軍。他一反廉頗原來的部署,撤除了防禦工事,準備大舉出兵攻打秦軍。秦將白起針對趙括高傲輕敵的弱點,先用誘敵之計,故意打幾次敗仗,不斷後退。趙括自以為得意,率兵緊追不捨。這時白起遣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