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而不斷生滅、變化、發展。宇宙中萬事萬物存在的這種統一規律性,這種萬事萬物的共性,即為一。這一,也稱之為“道”。道有經紀條貫,得一之道,則連千枝萬葉。
【漫談】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承認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一〃,是指萬物的終極本質、本體;它是各種科學共同的統一性。哲學就是要追尋、發現和把握這〃一〃,以達到對宇宙事物、對人生、對社會本質的看法(根本理解、根本領悟、根本體驗),並根據此來指導我們的實踐。
列寧說:〃規律是宇宙運動本質東西的反映。〃老子哲學的可貴,就在於它科學地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它是邏輯學與本體論的統一,也就是理性和本體的統一,思維和存在的統一。它為後人認識事物,處理事物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註釋】得一:即得道。貞:古字通正,意謂首領。
認真研究問題,必須從客觀真實的情況出發,而不是從主觀願望出發。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具有的能動性,就是要認識和遵循這自然規律,與事物、與大自然達到和諧統一。順應自然,以道的規矩為行為準則,萬物將會各得其所。按馬克思主義的說法就是,讓主體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在實踐中統一起來。
【漫談】哲學的認識價值就在於反思認識本身,指出知識大堤的薄弱環節,從而警示人們,應當在什麼地方或以什麼方式進行矯正。我們應該隨時用道的基本法則來檢測自己的行為,查出主體的失當,錯誤以及價值選擇趨向的片面性、主觀任意性等,以免造成大的惡果。馬克思說:〃真理佔有我,而不是我佔有真理。〃
其致之也。
【註釋】致:推。推而言之如下文。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
【註釋】發:廢。恐發,猶言將崩圮,即地傾之義。歇:消失,停止。竭:枯竭,乾涸。蹶:跌倒,顛覆。
宇宙中的一切客觀存在都具有本質上的同一性,也即共性,這種共性,就是道。所以,道是宇宙物理與人事的必然法則,天地萬物都不能違背它,而自由就是對這必然法則的認識。範應元說:〃蓋一本通乎萬殊,萬殊由於一本,所以謂之一也。故天地、神谷、萬物、侯王,皆不可離於一也,豈可自以為德哉?〃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註釋】本:根本。基:基礎。
事物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一存俱存,一亡俱亡。範應元說:〃夫一,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賤且下也;然天地神谷萬物侯王皆得之以為本,實至貴至高也。故貴當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註釋】孤、寡,乃是孤德,寡德之意。孤、寡、不穀,皆是謙辭。有善而自稱不善,乃是不自以為德的意思。
故至譽無譽。
【註釋】至譽:最高的榮譽。無譽:無有稱譽。
聖人體天地之道,而達萬物之理,故常虛心應物,述而不作。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可謂是不計譽,然而譽卻自歸之。《淮南子》說:〃求美則不得美,不求美則美矣〃。《莊子.至樂篇》說:〃至譽以無譽為譽。〃《論語.泰伯》說:〃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而民無所稱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