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美國公司之名或者自己名義在和同盟國貿易,從14年的1。15億美金,逐年上升至無限制潛艇戰之前也就是18年的15。696億美金。但同英國為首的協約國貿易量卻遞增緩慢,從14年的2。56億美金,逐年緩慢上升至現在的21。14美金,如果不是因為對德貿易的切斷,估計也不會漲到這麼高。
當然美國對德國的貿易量從14年的5。23億逐步降至無限制潛艇戰之前的0。264億美金,至今已經幾乎判定為零美金貿易量。當然與之相反的是與協約國的貿易量,從14年的3。351億美金上升至現在的33。78億美金,而且財大氣粗的美利堅還貸款協約國組織近150億美金用於戰爭開支,美國將自己徹底綁在了協約國的戰車上。
由此可以看出兩個問題,無限制潛艇戰幾乎成了一個分水嶺即戰爭走向判定點。隨著大量物資和貸款的湧入,協約**隊根本就可以毫無顧慮的發動任何戰爭戰役,因為他們有的是物資補給,英法聯軍有的是人去戰場耗掉這些物資,但同盟國卻不行,遲早有一天他們會瓢潑大雨式的彈雨給淹沒。
當然無限制潛艇戰真的是讓協約國的海上運輸線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一個個貿易數字動輒上億,看起來是如此的驚人,但實際上最近以來能被運抵前線甚至說英國本土港口的物資比例很可悲,幾百萬噸海運量雖然已經損失了,但貿易支出卻一直在遞增且筆筆咬肉。
英國人不甘願自己花費巨資購買而來的物資被用來餵魚,大西洋、地中海的魚兒們可不能這般幸福。美利堅更不希望自己的盟友變成一個徹底的窮光蛋,沒有了實力的協約國如果戰敗將對美利堅的歐洲利益構成絕對的威脅,所以協約國不能戰敗,美利堅決不能繼續旁觀。
當然世界大戰已經持續四年之久,美國方面早已認定交戰雙方已精疲力竭無力再找,如果這個時候介入戰爭勢必能夠既得面子又撈足利益,滅掉德意志為首的同盟國,留下一個疲憊不堪的協約國,歐洲傳統強大勢力的沒落,非常有利於日後美國獨得世界霸權,所以美國必須參戰而且應該儘快。
“我們樂於為世界的最後和平,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為大小各國的利益作戰……我們沒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可追求,我們不想征服別人,我們不為自己索取賠款,我們不為自願的犧牲尋求物質上的補償……”
1918年4月7日,也就是美國國會透過戰爭決議的第二天,美國總統威爾遜在華盛頓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集會上,發表了對德宣戰的總統演說,會中他宣佈任命美國著名陸軍將領,曾為美國安寧(率軍侵入墨西哥)立下汗馬功勞的潘興少將,授予陸軍上將軍銜且為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正式率領英勇的美利堅士兵們遠赴歐洲參與正義之戰。
坐進汽車內,張雨生準備返回柳州,看著港口內忙碌個不同的港口裝卸機,還有一艘艘巨大的貨輪,想起前些日子傳回來的報告,張雨生嘀咕道:“一直以來我都以為美國大兵是牛人的代表,結果沒想到一場小小的戰役竟然被打成這樣!沒有強大的後勤保障做支援,他們或許根本贏不了。德意志陸軍可是已經經歷了四年大戰的老兵集體,想輕而易舉在他們身上拿到勝利榮獲勳章,還得多費點軍火才行啊!”
一邊嘀咕一邊收拾後座折騰出個好的睡姿,司機很快就讓車子發動,三輛車不一會兒便離開了繁忙的港口。車內張雨生看過的一份報告悄然滑落,上面的內容令人吃驚,因為它所上報的內容遠遠不是美國民眾從報紙上看到的那些:
1918年9月29日,美國參戰的首戰也就是馬恩河第二次戰役,二十萬人美軍參加的戰役,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