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靠層層封受的宗法制度產生的政治結構貫穿了整個周的歷史。
這是一種線性傳承製度,按照宗法制。家族成員的在政治上的相對地位取決於長幼嫡庶。長子一系在宗教地位和政治權力方面都享有崇高地位。每一代的長子構成世系與政治權威傳承的主幹,以次諸子則另立門戶。建立新的次一級權威。距離主幹越遠,政治權威也就越弱。
到了漢代。宗室成員擁有了封國和爵位,這構成了漢代宗室的中心特徵。根據漢代法令:只有天子之子才配稱宗室,得以裂土封王;王之子,嫡子一人繼承王位,其餘庶子皆封侯;侯之嫡子一人繼世為侯,其餘諸子皆無封號。如此幾代之後,所有人就會變得與尋常百姓無異,倘若自己不能取得權勢,則不免要躬耕度日。我們熟知的劉備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員。
對於漢宗室來說這意味著一個隔絕的**,通常而言,他們不能擔任任何有實際意義的政治角色。儘管西漢和東漢都不乏宗室為官的例子,但其數量非常有限。即便中興漢朝的光武帝自覺親族對自己貢獻良多,因此慷慨授予他們各種官爵,但卻不在政府中起用他們。
由於漢代宗室不在首都居住,這使得他們少有機會參與“內廷”政治。在中國歷史上內廷群體與皇帝本人有著最直接的聯絡,是皇帝用來與正式的官僚機構相抗衡的力量。因此,在漢代歷史上幾次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血腥鬥爭中。雖然也有宗室成員參與其中,但他們的作用微不足道,遠不如外戚和宦官這兩個最活躍的漢代內廷集團。
到了唐代,他們宗室與漢代宗室在許多重要方面又有很多不同。儘管唐代起初也像漢代那樣將皇子們分封到各地,但是,到了中期諸王及其子孫卻都被遷到首都。安置在十個王宅和一百個孫院裡。然而,唐代在京城安置宗室的做法卻為後代開創了一個重要的榜樣。
但是唐代與漢又有不同。不僅樂於在政府中廣泛起用宗室,而且唐代宗王可以出鎮地方。而且許多宗室還被委以高官,十多人出任宰相,這一點在中國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宋朝開始了對宗室的管理。太祖和太宗兩朝,這時候還無所謂宗室,有的只是兩位皇帝及其弟弟魏王的近親家族。太祖認為宗室應該包括三兄弟後裔這寬泛宗族,設定了未來宗室的界限。
宋代頭一百年的宗室可以說更像是皇帝與宗親們的交易,皇權賦予他們特權和資助,國家設定法令對他們實行管理,全體宗室在首都過著富足的生活,卻不能擁有任何政治權力,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交易。除了祭祖、國家大典充充門面就是發展個人的業餘愛好。
雖然他們中有的人是皇位潛在的繼承者,但是都過著基本相似的生活,尤其是涉足政治,靠著宋代國家空前絕後的富足,宗室得以如此這般地維持了四到五代後,危機出現了。宗室的規模愈來愈大,在經濟、住房、教育、封官等方面都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而在此同時五服以外的宗室出現了,按照唐代的先例,這些遠支疏族早就不應該被算作宗室成員了,因此他們的宗室地位的遭到爭議,皇家對宗室成員的控制也變得十分困難,如何對待這些遠支疏族頗讓人頭疼。朝廷也一度停止了對無服宗親的賜名和授官,允許他們透過科舉考試獲取官職自謀生路,打算精簡這些遠支宗親,對那些八竿子打不著的遠親,完全斷絕宗室待遇。
但是不久問題出現了,失去宗室待遇後,他們很快便墮落了,成了衣食無著,居無定所的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