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辯會上的一個爭論的焦點。
“文化大革命”:是“封建大反動”,還是“失敗的革命”?
我們說過,“文化大革命”是這一代成長的背景,因此,在走向新的變革時代時,他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對“文化大革命”的評價問題。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從總體上看,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校園和中國,人們主要的是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剛剛宣佈結束的“文化大革命”的,當時流行的說法,叫“噩夢醒來是早晨”,有一種擺脫夢魘的解放感。但細加考察,就可以發現兩種不同的批判立場。這在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競選人調查”中就表現得很明顯。在回答“文化大革命的性質”問題時,16人中有9人認為是一場“大反動”,應予根本否定,有6人認為是“失敗的革命”,“不能全部否定”,有1人認為“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歷史事件”。
其中一位在競選中發表了一篇專題論文:《是“文化大革命”還是封建大反動》,指出,“文化大革命”所要建立的“五七社會”(按:指1966年釋出的《五七指示》所提出的“學生以學為主,還要兼學工、農、軍,批判資產階級;工人以工為主,兼搞農副業;農民以農為主,兼搞工業”等社會理想),和1958年的人民公社一樣,都是“農業共產主義”,“根本不符合現代化生產力要求的專業化分工和科學組織,根本不符合知識分子必然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的發揮”;而“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謂“反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反的是‘利益掛帥’、‘經濟主義’、‘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等等,代替這些的是‘政治掛帥’,為‘革命’生產,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貧下中農管理學校等”,這絕不是“反官僚主義”。他的結論是:“從十年###的實際程序中各種封建因素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的大復活、大猖獗、大發展和它的目標‘農業共產主義’看,顯然,所謂‘文化大革命’,並非是什麼‘未完成的革命’,實際上它是一場封建大反動!”
另一位在他的文章中也認為“文革”是一個“大反動”,這是“一場被錯誤路線引入歧途的群眾運動”。他也把批判鋒芒指向“封建專制主義”,正是“‘文革’使中國社會的封建印記暴露無遺”。
他的批判的獨到之處,也是最有價值之處,在於他的三個提醒。他首先提醒人們注意:“‘文革’是整個十年黨內左傾路線發展的頂峰。”因此,他的批判是從反右運動開始的。他指出:“反右後一切黨外監督的不復存在,只是加速了黨內腐敗勢力的滋生蔓延,最後導致林彪、江青反黨集團的形成”;而“大躍進”則是“反右運動中,錯誤地批判‘外行不能領導內行’後,推行‘書記掛帥’的惡果”。在一位競選者看來,根本的問題在於,在反右以後逐漸發展、形成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基本路線,到“文革”更發展成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整套理論,是一條“反馬克思主義的路線”。當調查者問到“現在教育制度中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時,一位競選者斷然回答說:“一切照十七年辦”,這當然不僅是指教育制度而言,這實際上是構成了中國改革最大危機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不能遺忘的思想遺產(5)
文章還指出:“現在有人把‘文革’的禍害算在民主的賬上,這些人不是出於無知,就是蓄意歪曲事實。‘文革’與‘民主’風馬牛不相及……在‘公安六條’的陰影下,公民被剝奪了最起碼的民主權利。紅衛兵沖垮各級黨政機關,這絕不是什麼‘大民主’的產物,而是紅衛兵的狂熱表現。”——這裡提出的“文化大革命”與“民主”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