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和資源豐富的中小國家不找一個大國當靠山是不行的。
中小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之道不是獨立自主,而是見風使舵,順大國的風發展比逆風發展容易得多,而且中小國家逆風的後果往往是自討苦吃。質量小的天體圍繞質量大的天體旋轉,這是自然界的法則。實力弱的國家圍著實力強的國家轉也是自然界的法則。從來就沒有公平、公正和正義,只有法則,只有真理。
1990年月2日和3日,米國總統布什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併為必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準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
1990年月7日凌晨2時米國東部時間,布什總統正式批准了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米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部署。
計劃確定後,米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月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署。是時,米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萬人,海軍陸戰隊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醫療隊。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月中旬,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沙烏地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米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將的統一指揮,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對米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採取了相應對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衝突長期化、複雜化,進而分化以米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克的各項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防禦作戰的準備。
為此,伊拉克在外交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伯被佔領土撤軍聯絡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在經濟採取了內部緊縮,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3個師,約54萬人,坦克420輛、火炮200門、裝甲輸送車200輛。
米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克拒不撤軍的情況,擬定了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
12月20日,米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