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1部分

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透過反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以米國為首的西方國家。

國際關係始終是一種利害關係。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米國總統布什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裸的侵略”,對米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佈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米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2個航母戰鬥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1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一改戰後40年在世界地區性衝突持與米對立立場的常態。月3日米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宣告》,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米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一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

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一致的反應。月2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以14票贊成,0票反對,1票棄權,透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660號決議。從月日至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透過了12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67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1991年1月15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透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米國為首的3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二戰後40多年的時間裡,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衝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米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臺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放棄與米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一步推動著蘇米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一,但為了避免與米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蘇聯與米國合作的態度使米國總統布什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米蘇戰後在地區衝突首次結成同盟”。米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的一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透過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米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援態度,使米國可以毫無顧忌地採取各種軍事行動。

中小國家的領導人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心有餘而力不足。中小國家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沒有大國的支援,不要說發展,連生存都會有問題。以色列沒有米國的支援早就被消滅了。朝鮮沒有華夏國的支援,韓國沒有米國的支援,早就被另一方統一了。阿富汗沒有米國的支援趕不走蘇聯。越南沒有華夏國的支援趕不走米國。伊拉克沒有米國的支援早就敗給伊朗了。伊拉克在沒有大國支援的情況下入侵科威特結果一敗塗地。中小國家的命運掌握在大國的手裡,中小國家需要投靠某個大國來實現國家的發展。有時,中小國家必須在大國之間做出選擇,如果選錯了,就有亡國或分裂的危險。地理位置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