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二叔隨口吹噓的可能性不小。
他先將刀譜大致翻閱了一遍,卻見整本小冊子共有八十八頁。前面的八十頁乃是刀法招式的圖形和介紹,隨後五頁卻是一門刀陣,名為“虎搏陣”,想來華地虎見過“青雲七劍”所佈的劍陣,於是依相畫葫蘆,也弄出了一個刀陣。
而最後的三頁,有兩頁上各繪出了一柄刀的詳細圖樣,並且標明瞭尺寸,原來要使這門刀法,還須用上專門特製的兵器才行。從圖樣上看,這兩柄刀皆是短刃,較長的一柄也只有一尺二寸長,而較短一柄僅八寸三分,稱之為匕首也不為過。這兩柄刀的形狀皆是頗為奇特,刀身粗厚,刀刃雖短卻寬,在刀柄處還帶有月牙形的護手。
在後面的一頁上,則畫著一幅鋼甲的圖形。
第四百八十章 虎搏陣
在刀譜最後的一頁上,畫著一幅鋼甲的圖形。
甲冑多是戰陣中的兵將使用,武林中人用的卻不多,而且就算配戴也多是皮甲,幾乎無人會穿戴鋼甲。這是因為金屬甲冑十分粗重,穿在身上固然有些防衛之用,卻會大大影響到輕功身法的施展和出手時的敏捷靈活,對於身負上乘武功之人來說,穿甲冑往往得不償失。
武林高手之中穿戴著重金屬甲冑的,大概除了胡六陽那種天生異秉,擁有神力的怪物,再也難找到其他人的。
看這刀譜最後一頁所繪的甲冑,倒並非是象胡六陽的銅甲那般覆蓋著全身,而是隻由保護頭部的圓盔,保護前心和雙肩的胸甲兩部分組成,不過按華不石的估算,這幅甲冑用精鋼打造出來,總也會有十餘斤上下的重量。
將小冊子粗略翻看一遍之後,華不石開始仔細研看刀法中的招式。
這門“鶴行轉輪刀法”一共只有十二式,其中十式進攻,卻只有兩式防守,而華地虎在刀譜之中對招式講解得極是詳盡清晰,每式都有六七頁篇幅,由此可見這些招式都是經過他精心研究方才創出。
看過前面的三四式,華不石對於這門“鶴行轉輪刀法”的特點已是心中瞭然,而他對於二叔華地虎的巧思也已佩服得五體投地,開始相信二叔先前並未吹牛。
這門刀法的威力,比“青雲七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招式而論,“鶴行轉輪刀”大多源自於“白鶴沖天掌”。這門掌法是華不石從孫巧雲處得到,是孫家的家傳武功。當年孫巧雲的義父孫獨鶴在京師為官,號稱大內第一高手,所憑藉的便是這門掌法,也可見此掌法的厲害。
與所有的上乘武功一樣,“白鶴沖天掌”對習練者資質的要求並不低,而且沒有數十年苦功殊難練成。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華地虎想出了兩個主意,一是以刀代掌。沒有內功根基的人,用肉掌攻擊難以具備足夠的殺傷力,而要讓資質普通之人練成內功是不可能的,用短刀代替掌法,便可以用兵器的鋒刃來彌補內力的不足。
難怪刀譜後面所繪的兩柄短刀既厚且闊,原來是模仿人的手掌而制。
而第二個主意,則是鋼甲的用途。“白鶴沖天掌”乃是南派外門武功,招式之中多有肩撞肘擊等手段,是以還須練有硬功才行,而這同樣對修習者的資質有不低的要求。華地虎為了解決此事,索性讓練刀者穿戴鋼甲代替修煉硬功,這固然會犧牲一些靈活敏捷,卻並非不是一個可行之道。
華不石一式一式地看下去,卻覺得這刀法雖然難度不大,也並不算繁雜,大多都簡單直接,卻皆是強行欺近對手貼身強攻的招式,而且招招都是行險搏殺的手段。“白鶴沖天掌”招式繁多,華地虎大概是把掌法之中最兇狠的貼身搏鬥的招式加以改進,而創出了這一門刀未能,即便只是從小冊子上面瞧見這些招式的圖譜,華不石亦是看得連抽涼氣,頗感驚悚。
所謂“一寸短,一寸險”,用的既是僅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