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2部分

集中放映一批女性導演的電影,包括港臺地區的導演。

林曉玲的《我們倆》就在其中。

無論是港臺還是大陸,女性導演都是少數,她們拍的影片題材大多是反映女性的意識。

林曉玲只算是小字輩,由於《我們倆》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獲了最佳女演員的獎項,得到了業內專家的認可,所以有了參加這個專題的資格。

這個研討會主要是探討女性電影的發展。

在國內,通常把女性電影分成三類,女性題材或者主題的電影,女性主義電影和女導演創作的電影,從創作主題上講,強調女性電影必須由女性執導。

由此可以看出,女性電影屬於小眾中的小眾。

“曉玲越來越有導演的模樣了,以前還是個瘋丫頭呢。”慕姍姍說笑道。

“咱們不都是這麼過來的,你第一次主持春晚緊張的睡不著,這次的頒獎典禮輕鬆的就過去了。”林子軒調侃道。

這一屆金鶯獎過後,慕姍姍的主持獲得了好評,媒體普遍評價是沉穩大氣。

對於現在的慕姍姍來說,在舞臺上掌控局面毫無問題。

滬城國際電影節沒有請慕姍姍主持,而是請了一位精通外語的滬城本地主持人來主持,這畢竟是滬城市政府舉辦的電影節,他們更願意用自己人。

在街上閒逛了一天,兩人返回了酒店。

面對媒體的質疑,金鶯獎組委會發了一個宣告,這次的評選公平公正,不存在任何問題。

這是相當官方的說話,算是給大家一個交代,其實就算沒有交代,也掀不起多大的風浪。

滬城國際電影節即將開幕,媒體折騰了兩天,就把目標對準了電影節。

他們質疑金鶯獎更多的是為了迎合讀者的需求,讀者喜歡看有內幕的新聞,不過新聞具有時效性,你要是天天報道,讀者也會厭煩。

所以,找一個新目標是最好的選擇。(未完待續。)

第四百一十八章 公益廣告

華國女性導演作品研討會在一間會議室內舉行。

林曉玲正襟危坐,認真的聽著在場前輩的發言。

這兒有來自藝術院校的著名電影理論家,有拍過不少電影的女性導演,還有出名的女演員,以及女性社會活動家。

大家圍繞著女性電影是什麼,怎麼拍,如何發展等等話題展開了討論。

這個說起來挺複雜,簡單來說,在商業大片中,男性往往佔據主導地位,女演員只能作為附屬存在,或者扮演花瓶的角色。

英雄救美的橋段是觀眾的最愛,女演員只要擁有美貌就足夠了。

從片酬上也能看得出來,在一部大製作的影片裡,男演員的片酬比女演員要高出許多。

無論是好萊塢還是華國國內,說實話,電影圈是男人主導的世界。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西方女權思想的崛起,這種格局正在慢慢的改變,女性電影開始展現自身的影響力。

女性電影就是以女性角色為主的電影,透過女性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

雖然女性電影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不過女性導演善於拍攝細膩溫情的片子,這類影片無論票房還是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都不能和那些商業大片相比。

這是女性電影的侷限性,也是女性導演的侷限性。

女性電影想要走出困局,不能光關注女性情感的問題,或者拍攝女同性戀這類題材來吸引觀眾的眼球,應該塑造女性英雄的形象。

你拍一些情情愛愛的影片,或許思想深度有了,可觀眾不愛看,效果不大。

談到女性電影就要和女權主義牽涉上關係,正是由於女權主義的興起,女性電影才獲得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