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玄奘又到磔迦國(巴基斯坦旁遮普),師從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又到至那僕底國(印度北部,下同),師從毗膩多缽臘婆,學《對法論》、《顯宗論》;又到闍爛達羅國,師從旃達羅伐摩,受《眾事分毗婆沙》;又到窣祿勤那國,師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又到秣底補羅國,師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又到曲女城,師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
貞觀五年,抵達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五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宣告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達羅毗荼國、狼揭羅國、缽伐多國,訪師參學,前後十年之久。
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經論,然後重返那爛陀寺。
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宣告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
兩年之後,玄奘仍返回那爛陀寺。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學說。
在那爛陀寺,唐僧同時參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
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王鳩摩羅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
又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其優渥禮遇。戒日王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五印十八國王、三千大小乘佛教學者、外道二千人參加。
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者。
於是玄奘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五年一度之無遮大會,歷時七十五天。
無遮大會之後,玄奘動身迴歸祖國,於貞觀十九年正月返抵長安。
唐僧回至長安,道俗奔迎,傾都罷市。
唐太宗親自接見,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二十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完備譯場。
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二十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顯揚聖教論》二十卷;並且口述,由弟子辯機執筆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因明論在中國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
貞觀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一百卷,並請太宗親作經序。十月,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奉敕入住,任上座法師,悉心從事翻譯佛經。
永徽三年,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宗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大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
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不肯,終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終於譯完這部巨著,多達六百卷。
此後玄奘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譯出《咒五首》一卷,遂成絕筆。
同年二月,一代高僧溘然長逝,圓寂於長安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