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就是構成了反右運動以後所進一步確立的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基本點。1957年北大與中國校園裡湧動的思潮,最後收歸於此,是許多人都沒有預料到的。
2003年12月31日晚11時21分寫畢
不能遺忘的思想遺產(1)
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之後,我因重讀《北大右派分子反動言論彙集》而寫《不容抹煞的思想遺產》一文文收《原上草:記憶中的反右派運動》,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又收錢理群:《學魂重鑄》,文匯出版社,1999年。,重新喚起了1957年發生在北大校園的“五·一九民主運動”的歷史記憶與敘述。
今天,2007年,北大一百一十週年校慶的前一年,我又重讀《開拓——北大###文獻》(香港,田園書屋,1990年),寫這篇《不能遺忘的思想遺產》,試圖喚起對1980年發生在北大校園的“選舉運動”的歷史記憶與敘述。
這都是北大校史,以及中國現當代思想史、政治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頁。
兩次重新記憶和敘述,其間經歷了十年滄桑。無論是中國社會,北大自身,還是我自己,都發生了變化。這變化引起的感慨是難以言說的。
強調“不能遺忘”,是因為想起了一件往事:也是在北大百週年校慶的時候,我曾經生活了十八年的貴州安順的一份地方小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對北大的現實表現表示失望,並有這樣的質問:“在歷史關頭舉起過‘五四’大旗的北大,為什麼在‘真理標準大討論’的歷史時刻,你就沒有登高一呼的再度輝煌?你是沒有準備好,還是最為珍貴的傳統已經‘流失’得太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什麼你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了表現自己的機會?被北大人一再提起的輝煌為什麼總是集中在蔡元培時代的北大?”景風:《聖壇上的北大》,原載1998年6月15日《貴州廣播電視報·安順版》副刊《小世界》第23期。對北大現實的不滿,自然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也是這篇文章引起我共鳴之處;但作者對八十年代初北大的歷史卻顯然缺乏瞭解:這正是有意遮蔽與強迫遺忘的結果。問題是,當時我在看到這篇文章時,竟也沒有想起1980年的選舉運動:這種歷史在場者(1980年我正是北大的研究生)的遺忘,或許是更嚴重,更令人警悚而深思的。
不能遺忘的思想遺產
論北大
而我的記憶的恢復,卻是發生在十年後的今天,大概也不是偶然的。正是這些年,改革的問題暴露得越來越明顯,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式改革道路”的反思。而在我看來,這樣的反思是應該追溯到歷史的起點的。於是,發生在1980年以北大為代表的“中國校園選舉運動”中圍繞“中國改革道路”的討論與辯論,就重新進入了我的視野。
讓我們回到當年歷史的情境中——
(一) 不平常的時刻,不平常的地方,
不平常的一代人 〖1〗
改革關鍵時刻的校園民主運動
據《北京大學選舉運動大事紀》介紹:北大選舉海淀區人民代表的工作是從1980年10月6日開始的。北大學生和研究生單獨劃為一個選區。大約10月中旬,“北大部分學生公民開始醞釀競選”。11月3日學校公佈選民榜,開始醞釀候選人。當天上午,經濟系、國際政治系、技術物理系幾個學生相繼貼出競選宣言,這是北大第一批站出來的候選人。以後,哲學系研究生、國際政治系、中文系、哲學系、經濟系的一些學生也相繼宣佈參加競選,候選人達18人之多。由此展開了極有聲勢與活力的競選活動:除張貼宣言、大字報外,還組織選民見面會,答辯會,舉行民意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