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部分

。宗筋者。筋之主也。酸入於宗筋。故走筋也。按經筋章雲。足厥陰之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是足厥陰肝經。主宗筋而外合於通體之筋。

黃帝曰。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

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幹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

故鹹入而走血矣。

任氏曰。中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者。鹹性之上湧也。注於脈則走於血氣矣。血者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鹹乃寒水之味。故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燥結。而胃中之汁以滋之。胃中汁竭。則咽路焦枯。

故舌本幹而善渴。血脈

者。中焦之道路。鹹氣上走於中焦。故走血。王子方曰。胃腑水谷之精汁。化而為赤。營於脈中。

人一呼一吸。脈行六寸者。血氣之流行也。呼吸不已。血氣之行。無少停息。故血凝則胃中之汁注之。以資其流行。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姜韭之氣燻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任氏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辛走氣。故其氣走於上焦。

上焦者。受中焦之氣。而營諸表陽者也。夫營衛之氣。生於中焦。皆從上而出。故姜韭之氣上燻。則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則為洞心。辛與上焦之氣。俱行於表陽。則開發皮腠而汗出。餘伯榮曰。辛氣留於心下而上燻。則為洞心。與氣俱行。則與汗共並而出。蓋汗乃中焦水谷之液也。王子方曰。論五味而曰氣者。味之性也。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

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任谷庵曰。炎上作苦。君主之味也。故五穀之氣。皆不能勝之。苦性下洩。故入於下脘。三焦者。少陽相火也。苦性寒。故三焦之道。皆閉塞不通。三焦不通。則入胃之水谷。不得通調佈散。故變而為嘔也。夫腎主骨。腎為寒水之髒。苦性寒故走骨。同氣相感也。然苦乃火味。故入於下。而復出於上。

以其性下洩而上湧也。餘伯榮曰。少陰之上。君火主之。標陽而本寒也。炎上作苦。而苦寒下洩。此少陰之味也。故能從本從標。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味。是以味合五行。氣合三陰三陽之六氣。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 心何也。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谷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蠱動。蠱動則令人 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任谷庵曰。稼穡作甘。坤土之味也。坤德柔順。故其氣弱小。太陰溼土主氣。故令人柔潤。柔者土之性。潤乃溼之氣也。夫蟲乃陰類。胃秉陽明燥熱之氣。胃若柔而緩。則蟲動而上入於胃矣。蟲上食、故令人 心。土氣外主於肌肉故甘走肉。馬玄臺曰。蠱當作蟲。

卷八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屬性:黃帝曰。餘聞陰陽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其態又不合於眾者五。餘已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