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部分

於脈中。

衛氣行於脈外。外內清濁之不相干也。然天氣營運於地之外。而復通貫於地中。有四時之寒暑往來。

生長收藏。此天地陰陽之氣。上下升降。外內出入有分有合。環轉無端。是以營衛之行。環轉於面板經脈之外內者。應天地之氣交也。夫所謂營行脈中者。始於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腹走手而手走頭。頭走足而足走腹。一脈流通。終而復始。此營血之行於脈中也。又別出兩行營衛之道。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於脈中者。循手足之十二經脈。及陰蹺陽蹺任脈督脈。合十六丈二尺為一週。晝行二十五度。夜行二十五度。應呼吸漏下者。此營氣之行於脈中也。衛氣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此營氣衛氣各走其道。清濁外內之不相干也。若夫手足之三陰三陽。十二經脈。皆從指井所出。而營於五髒之二十五輸。六腑之三十六輸。夫指井離爪甲如韭許。乃血肉筋骨之盡處。血氣皆從何來。而曰所出為井耶。蓋受面板之氣血。從此而溜注於脈中。十二經脈之血氣。始從此而生出。故曰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也。充膚熱肉之氣血。婦隨夫唱。相將而行。同溜於經脈之中。故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夫宗氣半行於脈中。半行於

脈外。營血半營於經隧。半營於面板。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猶兩儀四象之定體。血氣貫通於外內。應天地之氣交。一息不運則生化滅矣。夫面板氣分為陽。經脈血分為陰。陽走陽而陰走陰。此陰陽之相離也。陰出於陽。陽入於陰。此陰陽之相合也。陰陽之道。

有離而有合也。若行於陽者。只行於陽。行於陰者。只行於陰。無外內出入之神機。而生化亦滅矣。

陰陽之奧。會心者明之。餘伯榮曰。五亂脹論。言衛氣亂脈。是謂大 。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若衛氣行於脈內。豈非亂脈乎。曰。衛氣之在路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謂脈內之血氣順行。而脈外之氣血逆轉。行有逆順。乃得天地之和。衛氣亂脈者。

謂衛氣順脈而行也。若夫環轉於面板經脈之外內。正所謂交相逆順而行。又何亂之有。

卷七

五味第六十三

屬性:黃帝問於少俞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 心。餘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 悶同)

任谷庵曰。按五營運大論雲。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南方生熱。熱生火。

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是五臟本於五味之所生。而生外合之筋骨血肉也。是以五味入口。而各有所走。夫心主血。腎主骨。苦

乃火之味。鹹乃水之味。苦走骨而鹹走血者。陰陽水火之交濟也。肺主氣。故辛走氣。

少俞答曰。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脆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任氏曰。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是發散湧洩之中。而又有收散緩急之性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中焦出氣如露。以行水谷之津。酸氣收澀。故弗能出於上之兩焦。不出。則留於胃而溜於下焦。

注於膀胱矣。膀胱為脬之室。脬居於中。故膀胱之體質脆薄以懦。得酸則易於縮綣。縮則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為癃閉。陰者。前陰。積筋骨宗筋也